弗朗西斯·克里克神经科学研讨会,一次春天的盛会-资讯-知识分子

弗朗西斯·克里克神经科学研讨会,一次春天的盛会

2019/04/25
导读
冷泉港亚洲会议不仅是学术交流之地,也提供了完美的社交氛围。

g/2v/zsfz1556158789.2515824.jpg

左:会议海报;右:会议摘要封面

撰文 | 张   涛

责编 | 叶水送


  

 

苏州独墅湖旁,景色迷人,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坐落于此。4月15日至4月19日,两年一度的弗朗西斯·克里克神经科学专题研讨会在此举行。作为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克里克晚年致力于研究大脑和意识。

 

而说到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不得不提到双螺旋结构的另一位发现者:沃森。他曾领导冷泉港实验室,并于2008年推动在苏州建立亚洲会议中心,每年举办多场高质量国际生物学会议。会议厅被命名为“沃森厅”,在沃森厅举办克里克研讨会,可谓是两位双螺旋发现者的又一次神交。

 

本次会议名称为:“变革中的神经科学:问题与方法”。意识是什么?大脑如何产生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我们如何同情他人?学习、记忆如何实现?这些古老的追问在当今这个神经科学蓬勃发展的年代正在逐步得到解答。

 

会议展示了国际上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来自中韩的实验室展示了老鼠能够体会到同伴疼痛的神经环路基础;浙江大学研究者发现提高老鼠的社会地位或是在失意时给予安慰可降低其抑郁倾向;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通过操控大脑来让老鼠更加开朗或是孤僻;来自瑞士的研究者展示成瘾行为的强迫性从何而来,并如何通过光电手段关闭这种行为;东京大学的研究者展示大脑如何记住心情和感受;诺奖得主John O’Keefe介绍了关于大脑导航功能的研究;来自中科院的几位学者分别介绍了雄性为何具有领地意识,捕猎行为如何产生以及大脑如何处理痒等有趣的发现。

 

此前备受关注的一项研究,在此次论坛上也有所展现,来自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基因编辑婴儿所涉及的CCR5基因竟然和记忆的形成以及不同记忆的相互联系有关。

 

在大脑这个巨大的黑箱前,人类所知仍然甚少,一切针对人的基因操作都需谨慎。

 

图片1

墙报展示环节,研究者们进行讨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会议专门设置了一个技术专题,由知识分子主编、清华大学教授鲁白主持,其中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Jin Zhang和北大的李毓龙分别展示了他们将细胞的生物学过程转化为光信号方法。有趣的是,两位优秀的科学家分别是钱永健和钱永佑这两位顶尖华人科学家兄弟的高足。来自香港的科学家试图通过超声波来控制大脑的活动。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则介绍了以猴作为动物模型所做的创新,并展示猴模型可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精神疾病和自我意识。

 

得益于技术的进步,科学和人文的鸿沟正逐步通过脑科学这座桥梁得到连接。

 

图片2

鸡尾酒会,与会者轻松聊天

 

冷泉港亚洲会议不仅是学术交流之地,也提供了完美的社交氛围:甜点、茶会、啤酒、鸡尾酒会,一杯酒下肚,不再拘谨。学者之间交流合作,年轻的研究生则搜寻中意的教授:问问题、找博后。轻松的氛围,活跃的气氛,让人感到科学的另一面。这里没有地位、财富筑起的高墙,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即便是诺奖得主,也平等视之。这也许是科学的纯粹与魅力。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