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美、性、愉悦感以及进化论的书-资讯-知识分子

这是一本关于美、性、愉悦感以及进化论的书

2019/04/15
导读
《美的进化》


说起达尔文,相信大多数人会想到《物种起源》、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主导的适应性进化理论是科学史上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观点之一。

然而,这种观点并不能科学地解释整个生物界。


大自然五彩缤纷、复杂多样的美,应该如何解释?

生物界中如此多样的装饰器官,应该如何解释?

为此,达尔文得出了有另一种力量——审美的力量也在推动进化的结论。


但是这种观点长久以来都被压制、遗忘,

直到有人将它从故纸堆中挖掘出来,

并在《美的进化》中让它重焕光彩。


在2019春节档科学书单中,这本书的想读指数是:473/1729

读完这本书后,小伙伴们都有很多想法想要分享,

就连做书的编辑也坐不住了——


编辑这样说


Takeko

有趣且颠覆,甚至非常“女权”


The Evolution of Beauty英文版刚刚上市时,我就在不少国外科普媒体上注意到了它。当时我还算半个“自由撰稿人”(说的太好听了,实际上就是四处给别人码点儿字写科普),对自然博物类科普的话题一直很感兴趣。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受到了学界与科普界的高度关注,随之而来的则是巨大的争议。


我们通常会轻易地把达尔文理论等同于《物种起源》等同于自然选择,然而普鲁姆教授却从达尔文的第二部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中挖掘出了达尔文真正“危险”的观点,也就是被遗忘的配偶选择理论。


普鲁姆在探索鸟类羽毛及其颜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格外喜欢侏儒鸟(manakin),曾在南美的森林里研究过这些小可爱为了吸引异性做出的奇特炫耀行为。然而在研究这些课题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意外的转折,引领他走向一些之前从未想到的领域——雌性的配偶选择偏好。


有趣且颠覆,甚至非常“女权”,这使我对这本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鸟类到人类,普鲁姆讲述了以性自主权为基础理解人类进化过程中的许多独特特征,比如女性性高潮、同性性行为等等。我喜欢这种有点儿小刺激又有点儿小不正经的话题!因此这本书蝉联我的“私藏口袋书单”的榜首很长一段时间。


当时我人在遥远的北极,过着惬意而悠哉的半校园生活,每天的日子和所在的国家一样,略显单调却十分平静。我是典型的理工科专业出身,我的同学大多都在比如地产公司、建筑设计院,甚至金融行业。但科普一直莫名吸引着我,无论是自己写,还是读到这些有趣而看似“没用”的新鲜事儿,似乎都能让我从现实的井底跳出来,看到更广阔的外面的世界。


没过多久我选择回到国内成为一名“北漂”,偶然有机会成为一名科普图书编辑,跟着前辈们开始从头学爬字。The Evolution of Beauty那本厚厚的英文版也被我一路带到了北京。几乎在我来到鹦鹉螺的同时,这本书在17年年末成为一颗新星,在《纽约时报》等多家顶级媒体的年度榜单里频繁现身。而在同事闲聊时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就是那个传说中拿下了引进版权的国内出版方。


在来到鹦鹉螺之前,身为理工大直女的我一直觉得自己离出版很远,可能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有幸参与到喜欢的书的出版中,更没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幸出现在喜欢的书上。


当然科普图书的出版从来都不轻松,编辑周期一般也远高于平均值。这本书从18年的春天就开始“预告”,一直到了现在才即将正式上市,中间也算“一波三折”(in a good manner),在此一并感谢所有在过程中给予支持的(被我骚扰过的)大佬们。


出版不易,科普出版尤其,且行且珍惜〜


丝羽娇鹟(Pipra filicauda),侏儒鸟科(图源:wikipedia)


读者这样评


谭静远

一座关于“美与审美”的历史博物馆


《美的进化》是一本探讨动物世界中美与审美起源的书。它的作者理查德·O.普鲁姆从10岁就开始痴迷于鸟类观察,现在是耶鲁大学的鸟类与生物进化专家。他在经常为了观察罕见的鸟类交配仪式,在森林中卧底两个月,捕捉了很多颠覆人们认知的画面。


在翻开《美的进化》前,我误以为我会进入一场类似《BBC·自然世界·极乐鸟》那样轻松愉悦的生态多样性之旅。没想到从第一页开始,我发现自己围观了一场长达160年的科学争论。


这场争论可以追溯到一百六十年前,从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与 《人类的由来与性选择》开始。达尔文向大家展示,某些生物特征在外部的选择性压力下被保留与传承,最终造就了各个物种现在的样子。对于依赖性交来繁衍的后代的生物,达尔文具体定义了两种不同的选择压力,一种来自恶劣的环境,第二种来自挑剔的异性。达尔文称第一种为“自然选择”,第二种为“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


那么,为什么在160年后,很多人都听过“自然选择”,而“性选择”则很少被提起?那是因为有很多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并不认为“性选择”有讨论的价值。他们在这个话题上反对达尔文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性选择与自然选择一样,都是出于适应环境的动机,并不用将这两种选择压力区分对待。


比如雌性孔雀偏好尾羽更夸张的雄性,只是因为这暗示着他更加强壮,是更多安全与食物的间接信号:“用他的优良基因来送我的基因一程肯定是个好事。”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就必须承认,即便是那些夸张到令人想不通的特征,只要你再认真看看,便会发现它们一定暗示着某些“我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强”的价值。也就是说,“美是为了展示功能”,而异性的选择是“通过美识别功能更强的对象”。


作为一位专门研究华丽的装饰性器官的鸟类专家,本书作者恰恰不同意这一点。


他认为,选择异性的动机可以单纯的建立在感官偏好上,并不必包含任何对对象生存能力的关联。在这种似乎娱乐性的选择压力下, “美”的发展自然也只是投其“审美”所好,与适应环境的特质可以没有任何关联。如果作者的这个假说更加有效,那我们不得不开始想象,自然界中那些华丽的羽毛、夸张的身形、复杂求偶仪式的起因只是雌性(配偶选择通常是雌性市场)“莫名其妙”的感官偏好?


为了充分的向读者阐释他的观点,作者通过本书构建了一座关于“美与审美”的历史博物馆,从他所熟悉的侏儒鸟求偶舞蹈展开,并从人类社会的艺术与审美文化收尾,中间呈现假装梳理羽毛的鸳鸯,彩色的恐龙、用群交缓解社交压力的倭黑猩猩,还有喜提42厘米长阴茎的南美硬尾鸭(虽然身长只有30厘米的雌性用生命表示抗拒)。读者在生物的多样性与两性的冲突间感到时而赞叹时而惊愕,还会不定时被作者拉回他对进化史研究的理性思辨。


如果你认为科学思辨太过枯燥,但喜爱《BBC·自然世界·极乐鸟》之类的自然科普纪录片,本书一定会带来同样惊艳的画面与音效。不过我建议跳过第一章相对晦涩的进化论发展史,直接进入侏儒鸟的求偶场。如果你还对进化论的发展本身也有兴趣,那这本书正是围观这场争论的现场。


无论你是否认同作者的对于美的进化的观点(不得不说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他说服了),阅读这本书都是挑战认知与思考边界的体验。我认为这样一本科普著作拓宽了我们在三个层面的集体想象:一是对于有性动物的多样性,其次是对人类自身偏好与歧视的起源,最后是对于我们作为“科学人”去探究生物的进化史的空间。


作为一名进化论迷做一个补充,我认为这本书对于纠正大众对进化论的常见误解或许有价值。在推动物种进化的各种机制中,人们通常高估了自然选择的驱动力,而忽视如基因漂变等其他重要机制。忽视“随机性”的机制造成的结果是,人们认为所有现存生物特征必然对生存有价值。这无疑是对进化机制的不完整解读。而这本书中所描述的配偶选择偏好恰巧也充满了随机性,至少对于适应环境的能力来说。如果这本书可以引起一些相关讨论,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我们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


最后,希望本书的读者通过作者的文字,也会长出生物学家的三只眼睛,一只探究自然,一只探究自己,一只反观我们探究自然和自己的方式。


南美硬尾鸭(图源:wikipedia)


李雪森

一本关于美、性、愉悦感以及进化论的书


我是进化论的忠实信徒:宇宙的最初三分钟,我认为是粒子的进化;恒星的燃烧与爆发,我认为是元素的进化;行星的形成,我认为是物质的进化;从古细菌到智人,当然是生命的进化。就在我思考是否存在意识的进化时,有幸读到了这本书。


我们最熟知的关于进化论的描述,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应性进化理论。这本书提醒我们,也许我们自己的愿望与感受,也是进化的目的之一:美的愉悦感,同自然环境一样,是一台独立的进化发动机。因此,生物体的自主选择,也可以影响进化。而这其实也是达尔文伟大(但被忽视)思想的一部分,写于《物种起源》之外的另一部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


没错,至少一半的生命之美的根源在于性,比如鸟类绚丽的颜色,往往是为了性的吸引。在《美的进化》这本书中,审美的愉悦感,性的吸引及其快感,作为美的定义范畴。所以正如这本书的封面上提到的,这是一本关于美、性、愉悦感以及进化论的书。


鸟类肯定是世界上外表与行为最多样的物种,以此作为美的进化研究真是绝佳的选择。作者是耶鲁大学的著名鸟类学家,他精确而细致的描写了鸟类羽毛复杂的花纹、颜色以及求偶行为,笔力令人印象深刻。


自然选择与自主选择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的适应性选择的结果几乎是唯一的,比如进化史上三次独立进化出来的眼睛;而自主的审美选择的结果往往是随机的,比如近期祖先相同的鸟类,因羽毛、鸣叫和求偶方式不同而形成的数十个新物种。


科学家在自己的领域多数都是精确性强迫症患者。如同爱因斯坦拒绝认同上帝掷筛子一样,为了解释这种随机性的进化, 生物学家们总是试图将审美的选择与适应性的进化优势联系起来。虽然可能存在争议,但是简单的承认随机性的存在往往更容易解释。


以美为目的的进化,最重要的在于其背后的自主性。往往是雌性动物为了满足自己的愉悦感,或者对性的控制权,而挑剔的选择配偶。在从鸟类的研究中得到这一结论后,作者成功的用这一假说解释了人类有别于类人猿的进化,以及同性性行为的发生,甚至延伸到了社会与文化艺术的广度。因此,按照思想,理论,知识和故事排序,我认为这是一本最高等级的有思想价值的书。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的观点也绝非无懈可击。书籍与科研论文不同,并非所有的结论都有实验数据的支撑。书中不少观点是作者自己的思维推论。在阅读中,仔细分析哪些观点是可信的,哪些需要慎重考虑,也是阅读中的乐趣之一。


尤其令我赞叹的是,这是一本在堪称典范的阐述科学思想与理论的著作。这并不是说它不易读或者趣味性不强。恰恰相反,作者从自己10岁开始用望远镜观鸟开始,以自己的生活和科学研究的经历,轻松的将读者带入。在涉及美与性的吸睛话题下,作者用严密的逻辑将科学思想多角度论证又层层递进,再一步步推广到其他领域,结构安排极为恰当。在涉及到有争议的女权主义和政治禁区中的优生学问题时,作者以直面的态度做出了科学合理的处理,这些文字非常出色的体现了科学家求真求实的无畏精神。


同时,作者以一名科学家的多年经历,对科学界的不科学发展问题做了极为令人深思的讨论,比如达尔文的性选择理论是如何在100多年来被异化从而失去表达权利的,科学家们是如何执著的相信“确定性”而不接受“随机性”的零假设的,科研论文中阴性数据缺乏的情况应该如何思考,甚至对论文同行评议的吐槽也绝对切中要害。这对读者,甚至是专业读者,正确的审视和运用科学理论都大有裨益。


如今,我们有很多趣味性的科普读物,用来传播知识很好,但是用来教育科学思维则不足。这本书的引进与翻译正好能起到示范作用。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