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对于你的科研生涯有多重要?-资讯-知识分子

导师对于你的科研生涯有多重要?

2019/04/08
导读
因人而异

对于未来的物理学家,具体选择某个领域似乎远没有一个好导师来得重要。


在学生时代,你对导师有哪些期待?导师对你又有哪些影响?

当你自己成为导师以后,你又是怎么影响学生的?

如果遇上不给力的导师,该怎么办?


对于这些问题,恐怕你有说不完的感慨和心得。在「科研有点难」的圆桌上,有这样一些精彩的讨论——


王一

如果导师不管,就算再惊艳的天才少年,也往往遗憾地练不满级。


就理论物理专业说一说。需要实验的专业,一定还有实验仪器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想答这道题,因为觉得这题有几个方面的意义:


  1. 为什么要选个好导师,怎么选

  2. 如果万一已经选了个坑导师,如何补救

    a) 自救

    b) 找一个起到导师作用的领路人

  3. 怎样做一个给学生重要影响的导师


这些都是很难的问题。我自己经验有限,希望抛砖(此处砖指这篇文章,不是指我导师)引玉。


首先观察我自己和几乎所有同行的经历,导师的作用无疑是关键的。如果导师不管,就算再惊艳的天才少年,也往往遗憾地练不满级。这种情况最后做出成就的,往往也是能得到起到一定导师作用的合作者、博后导师的帮助的结果。


导师的影响,我能想到以下几点。


一是价值观。


什么样的工作是好的工作。对绝大多数同学,这个判断很难建立,比发几篇文章难太多了。因为没有大量阅读、工作和交流的经验,这个问题再说,都是纸上谈兵。


和导师在工作价值方面的交流,往往是非正式的,自然流露的。比如喝咖啡,吃饭,聊天。不过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发展往往是决定性的,决定了努力的方向。


所以(或者不是所以?)特别怀念导师每周请我们吃饭的日子。


另外,价值观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一个好的导师,应该能够按照学生的价值观因材施教。这一点是我本人做导师欠缺的地方。现在还只能做到给一系列题目让学生选,而做不到看出学生喜欢、擅长哪个,从中加以着重推荐。如何有效因材施教,还在摸索之中。


二是选题。


选题分套路的和野路的。套路的选题,只要有重要意义,往往面临强烈竞争。导师一眼就看明白套路,在竞争中就能占领先机。野路的选题,和前面价值观联系密切。野路千万条,价值第一条。选题不谨慎,结题两行泪。


三是文献。


什么技术参考什么文献,哪些工作已经讨论滥了哪些还是新的。原则上说,学生自己也可以通过Google关键字找到关键文章,以及检索关键文章引用和被引信息来完成文献检索。但是导师几句话,可能就相当于初学者一个星期的工作量。


四是技术。


记得以前和导师合作时,按导师的选题写了个整整一个黑板辣么长的二阶微分方程,然后巴巴的问导师怎么办。导师就三个字,解了啊。


当时的感觉就是,瞬间石化……然后才知道,原来Mathematica不会解,人也可能会解的。人不会解,也是可以分析稳定性的。


导师之所以是导师,都至少有几样拿得出手的技术的。跟导师学几年,要把这几样技术学来。


另外,什么技术问题是必须攻关的,什么是钻牛角尖,也是需要大量经验判断的。


五是团队。


一个好导师不是一个人(这句话别理解歪了),而是周围往往聚集了一个好的团队。这对刚入门的初学者至关重要。太多傻问题不敢问导师怎么办,问问师姐就好了。


六是人际关系。


读研究生期间,学生基本上会接触到导师的整个学术人际关系网络。因为导师的密切合作者,几年期间应该至少会访问一次。导师组织的会议,或跟着导师去开会,都会有很多熟人。借这些机会多交流,无论是学术还是以后找工作,都大有裨益。


和你聊的人里,百分之九十九可能都只是聊聊。但可能有那百分之一,会偶然或必然地影响你的一生。我读研时通过开会认识过几个人,都直接或间接是导师请来的,有的是德高望重的长辈,有的是亦师亦友的合作者,确实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多次要求组里学生,开会吃饭的时候,不要还是组里学生抱团一起吃。结果只有少数同学听话了,听话的结果是抱个手机自己吃…… 


另外,学生的情商。这本不是导师的职责,但是现在的行情是,幼儿园学小学的课,小学学中学的课,中学学大学的课,大学学研究生的课,研究生学幼儿园的课。某上过知乎热榜的著名导师,连组里有几个学生失恋的资讯都实时更新,及时实施情感援助…… 


(图源:pixabay.com)


小赛

总体而言,物理学中的领路人作用很强,82%的物理学家都有领路人。


学术生涯早期的导师或论文的合作者常被称为领路人(chaperone)。学者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早期是否有一位出色的领路人。他们能够潜移默化地传授技能和经验,新人与他们合作也更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成长。


在一项发表于《自然》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针对物理学科进行了统计分析。为了量化领路人的作用,他们统计了第一篇论文有人“领路”——论文的共同作者曾在该领域发表过论文——的物理学家的数量。结果显示,高能物理、核物理和凝聚态物理领域领路人作用最强,90%作者的第一篇论文都有领路人合作。部分原因在于,这三个领域的研究可能需要使用大型实验设备,而这需要资深物理学家的合作和帮助。


跨学科物理和天体物理领域,往往是由更有经验的物理学家来进行探索。他们通常已经在不同领域获得了足够的前期指导,在新的领域希望更加自由、不受约束地进行探索。此外,计算物理学应用(被归类为跨学科物理学)——比如计算生物物理学或复杂系统——需要的财力、资源比较少,这种较低的资金门槛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这些领域领路人的作用较小。


但总体而言,物理学中的领路人作用很强,82%的物理学家都有领路人。领路人效应描述了一种物理学研究文化——物理学家经常被资深同事在协作环境中领入他们未来的研究领域。这与数学等学科形成对比——大多数数学家的第一篇论文是独立发表的。


由此可见,对于未来的物理学家,具体选择某个领域似乎远没有一个好导师来得重要。


参考文献:

[1] Battiston F, Musciotto F, Wang D, et al. Taking census of physics[J]. Nature Reviews Physics, 2019, 1(1): 89.


Yuhang Liu

这个跟学科关系很大,纯数应该算是比较特殊的。


我老板——我们也习惯随学术界大流叫老板,但其实我们的主要奖学金来源是学院而不是导师个人——是非常和善的人,基本我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都会尽力帮我(包括我之前投SIG他都跟我说虽然他不了解金融界情况但我可以去问业界工作的人),然后也每周见面一个小时。


不过说实话,他关心的具体问题,和我的毕业论文课题,和他的其他学生做的问题,基本各自没什么交集。这可能也是理论学科的特殊情况,即使是导师和学生,很多时候也是各做各的。


我对他在我读博期间考虑的问题兴趣不大,而他对我在学术上的帮助也有限——不是他不想,而是真的帮不到。也许我应该在读博的第三第四年去访问一下Birkhard Wilking或者方老师,感觉他们年轻一些,学术上更活跃一些,点子也多一些。


不过我觉得纯数这种出成果靠脑力而不是靠实验设备的学科,导师作用也有限,关键还是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花姐之前说我如果听他的跟了Tony Pantev,早就拿顶级博后了。事实上Tony最近的中国学生,以及我们系做数论公认很强的翟老师的之前的中国学生,也都毕业后转金融了。Tony和Ron的一个比我小一届的罗马尼亚学生,据说现在也在找quant实习。各人有各人的选择吧。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