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个给基金委提建议的机会,青科们想说些啥?-资讯-知识分子

如果有一个给基金委提建议的机会,青科们想说些啥?

2019/01/10
导读
集思广益



过去几十年,中国科学经历了文章数量快速增长的量变期,而提升文章质量、做出创造性成果的质变过程才刚刚开始。已经量变的中国科学要实现质变,最关键的力量无疑来自青年科研人员。对于目前制约科学发展的种种因素,青科们有哪些好的方法和建议?


撰文 | 咖喱

编辑 | 金庄维


“同期Nature/Science发表N篇中国学者论文”,每隔一段时间,这样的标题就会在朋友圈中刷屏,而文章的评论区中往往一片称赞:大家为中国科学的欣欣向荣喝彩,甚至兴致勃勃地讨论着这些成果能否获得诺奖。


然而,频繁登上顶刊等同于中国科学的进步吗?其实早在82年前抗日战争打响前的中国,两篇文章同登Science的“成就”就已达成。


吴宪和汤佩松

1936年10月2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出现了两篇由中国科学家署名的文章。第一篇由国立武汉大学汤佩松、林春猷撰写,报导了硼酸溶液中葡萄糖浓度对pH值的影响[1]。第二篇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吴宪与合作者Bacon Field Chow撰写,报道了免疫抗体的提取与纯化[2]

世殊时异,但吴宪先生、汤佩松先生的人生轨迹与现在的华人科学大牛多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从国内名校到国外名校,然后盛年回国,为我国某一学科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1911年,18岁的吴宪考入第一届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并于次年赴美留学。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进行博士后研究后,1920年,吴宪回国,在协和医学院任教,成为中国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的“学科之父”。


汤佩松比吴宪小10岁。1917年,年仅14周岁的汤佩松入清华学校学习,1925年赴美留学,1933年回国,在国立武汉大学任教,成为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6年10月2日,两位先生的文章同时在Science发表。而同样在1936年的中国:1月,东北抗日联军成立;12月,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终于开启了“联共抗日”的新局面。对于那时的中国,这两篇Science文章显得弥足珍贵。


突飞猛进背后的困局

82年后的今天,情况已大不相同。几乎每一期的CNS(CellNatureScience)上都少不了中国人的文章:2018年12月21日的Science中,有4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为华人;2018年12月20日的Nature中,也有1篇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华人。


据媒体统计,2018年1月到2018年8月15日期间,以中国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要单位,中国科学家在CNS上发表的文章已达68篇[3]。而2018年全年,中国学者总共在CNS上发表了97篇生物科学相关的文章[6]


此外,不少中国科学家也已经成为了顶刊的常客,可以以每年数篇的频率稳定地在顶刊中发表文章。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2018年以来,施一公团队已发表2篇Science,1篇Cell,均与剪接体结构相关[4];曹雪涛团队已发表1篇Nature,3篇Cell [5]。 


毫无疑问,顶刊文章数量的增长是几十年来中国科学突飞猛进的结果。然而,NatureScience为周刊,Cell为双周刊,三本杂志每年的总发文量可达两三千篇,是不是其中的每一篇都是世界级水平的科学突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开创性的突破不常有,所以发表在CNS上的大多数文章是在热门研究领域内,虽然并非开创性突破但也具备重要意义的跟随性研究成果。


过去几十年,中国科学经历了文章数量快速增长的量变期,而提升文章质量、做出创造性成果的质变过程才刚刚开始。制约中国科学发展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评价和奖励体系对于顶刊文章的过度追求,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曾有专家指出,对于一系列重要研究,其中的第一篇重要文章有必要花时间和精力冲击顶刊,因为顶刊的严格评审过程和高影响力可以帮助这项成果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认可;而同系列研究的后续成果,虽然其重要性可能不低于第一篇文章,但已经没有必要一定要在顶刊发表。因为在第一篇文章的影响力之下,即便不在顶刊,而是在专业期刊中发表,同团队的后续文章同样可以得到持续关注,而继续冲击顶刊所需要付出的投稿精力则在某种意义上构成浪费


但在中国目前的评价和奖励体系中,数文章数量、算影响因子仍是主流,“以研究质量为评价标准”提了很多年但却难以落实——在这样的体系下,想要让广大科研工作者放弃对顶刊文章的追求,无疑是极为困难的。


作为现阶段中国科学发展的主力军,青科对于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无疑感受颇深。所以今天,就请大家在留言中聊一聊,如果有一个机会给基金委、中科院以及各个科研机构提建议,你能想到哪些方法和措施,来引导科学家们理性对待顶刊文章、投入到真正具有创造性的研究中去?当然,你也可以谈一谈你对顶刊的看法,对中国科学发展阶段的理解。再或者,你也可以说一说你心目中由中国人完成的,真正重要的工作有哪些。


关于顶刊与中国科学发展的一切看法,我们留言见〜


参考资料

[1]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84/2179/315.2

[2]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84/2179/316

[3] http://www.damor.cn/article/3237

[4] https://ygshi.org/publications

[5]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

[6] https://mp.weixin.qq.com/s/l1kHIJSpbTwBBunYcCXSbA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