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魅影,为探索心智之谜打开一扇窗 | 书评-资讯-知识分子

脑中魅影,为探索心智之谜打开一扇窗 | 书评

2018/10/13
导读
《脑中魅影》是科学大师拉马钱德兰所著,讲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全文流畅、有趣,闪着智慧的光芒,以期为探索心智之谜打开一扇窗。

brain-5-14-18

图片来自geneticliteracyproject.org

 

撰文 | 段艳芳(上海《自然杂志》)


●  ●  

 

人脑结构复杂,不仅神经元数目堪比繁星,而且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可谓是宇宙中最复杂多变的图景。人脑的高级功能,诸如感知、思维、意识、智力、语言、情绪等,即通常所说的心智,是人类超越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然而,时日今日,对正常人的脑和心智是如何工作的,我们依旧所知甚少。

 

被同行称为“神经科学界的马可•波罗”的拉马钱德兰,是世界上著名的认知神经科学家和神经病学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脑和认知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他通过对一些古怪病例的研究,对大脑的工作机制和病症出现的可能原因做出了重要的研究,为探索心智之谜打开了一扇窗。《脑中魅影》即是拉马钱德兰记述其研究和思索的经典科普作品。拉马钱德兰不仅在科学上颇有建树,而且是讲故事的高手。他所著《脑中魅影》讲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全文流畅、有趣,闪着智慧的光芒。


7/yt/zsfz1539404941.4372987.jpg 

《脑中魅影》书籍封面


最近,湖南科技出版社合集再版《第一推动丛书》之际,购得《脑中魅影》版权,由计算神经科学研究专家、科普作家顾凡及教授翻译这部作品。译者顾凡及老师退休前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计算神经科学的研究。退休后他笔耕不辍,主要从事科普写作和翻译,目前已出版了8本脑科学方面的著作或翻译作品,其中《脑科学的故事》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等,近作《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好书。

 

顾凡及教授对拉马·钱德兰的研究非常感兴趣,说“要原汁原味地翻译,对译者来说,既是十分愉快的享受,也是一种汗流浃背的挑战”。他以非常严谨的态度来翻译此书,力求对作者意思有了精确的把握,做到译文的“信、达、雅”,几易其稿,历时二年多才完成。

 

翻译过程中,但凡有一点不确定的地方,顾凡及教授一定要弄明白。对神经科学方面术语的中译名,他向复旦大学其他学科的同事请教。对于翻译过程中碰到的12处不知道意思或者拿不准之处,他还特意向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位教授请教。此外,全书思想深刻,内容涉及面广,对于读者所不太熟悉的西方和印度的背景材料,都非常妥帖地加了译注予以补充说明,为读者的阅读扫除了障碍。

 

在神经病学中,很多大的发现都始于单个病例的研究和示范。例如:一位代号为H. M.的病人,是脑科学界研究最多的病人。H. M.因癫痫在27岁时被切除了双侧海马,他再也不能把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了。科学家对他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大脑学习和记忆机制的认识。因此,看似荒诞不经的古怪病例,常常可以为理解正常人大脑工作机制和心智之谜,提供极好的样本,这也是特殊病例之所以宝贵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L. 米勒说:“通过和种种缺陷相比,我们才能识别出天才;通过种种例外,我们才能找出规律;通过研究病理现象,我们才能制定出健康的标准。” 拉马钱德兰没有忽略种种特殊病例,而是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分析和研究,这是非常可贵的一点。他说:“决不应该仅仅只是因为您想不到一种机制来解释某个新奇的思想就断然否定他。”

 

在研究过程中,拉马钱德兰接触的古怪病例多种多样:在一次摩托车事故中失去一条臂膀的人,却依然感到有一条“幻肢”还在栩栩如生地活动;有位患者在视野里有一个很大的盲点,她却出现了视幻觉,常常看到有卡通角色在她的视野里跳跃,仿佛不请自来的白日梦;有位患者因为中风而左半身偏瘫,她出现强烈的否认综合症,坚持说自己的左臂没有瘫痪,还会编造种种理由说明为什么不“想”动;一位年轻人在车祸中头部严重受伤,他否认自己的双亲是亲生父母,而说他们只是模样像极了的冒名顶替者;一位癫痫病人体会到了很强烈的宗教体验;有的人突然发作狂笑致死;有的人多重人格、判若两人……这听起来似天方夜谭,若脑中魅影。诸如此类的失常令许多医生感到好奇和迷惑不解,常把此归之奇闻逸事,并不予以深究。拉马钱德兰则不然,他不但没有忽略这些看起来古怪的病例,而且是深深地被该领域所吸引。他对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充满了好奇,更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些病例的研究中,就像福尔摩斯探案似地搜集蛛丝马迹,进行科学推理和实验,以解开脑中魅影之谜。

 

“幻肢”之谜就是拉马钱德兰发现的。身体表面的每一个部分都在对侧大脑半球中央沟后缘有一个代表区,而这种代表区并非一成不变的。拉马钱德兰所做的实验极其简单——他用一根棉签的头触碰被试者的身体各处,问他感到棉签触碰到的是他身体的哪个部位。就这样,他在被试者的脸部找到了对应幻肢的地图。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当失去手臂以后,大脑触觉皮层的代表区进行了重组,而在正常情况下,脸部的代表区正好就在手的代表区的边上。在丢掉了他的手以后,正常情况下来自脸部的感觉神经就侵入到了现在空无所用的原来对应于手的代表区,并且驱使那儿的细胞活动起来。他的研究,不但破除了迷信,也为令医生们束手无策的幻肢痛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那笑又是怎么回事呢?笑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拉马钱德兰从古怪病例出发并结合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笑的神经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他认为:在情绪中起主要作用的边缘系统,在对潜在的威胁或警告产生朝向反应中起作用,而笑是一种边缘系统对虚惊所做出的半途而废的朝向反应,是人类在未开化过去残留的难以除掉的记忆。

 

拉马钱德兰所做的实验是很简单的,可让人不由得让人惊叹他的发现之敏锐,实验之精妙。他就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通过不为人所注意的细节,再加上强大的逻辑推理,令真相大白。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科学的热情和强烈的好奇心。

 

从好的科普书中学到不仅仅是知识,启迪和智慧更为重要。拉马钱德兰提到让自己抱憾的一件事,并且总结说:“不要听从你的教授们,即使他们是从牛津来的。”当时拉马钱德兰还是医科生,有很多奇思妙想。他听老师讲到,不仅吸入玫瑰花的花粉可以引起哮喘发作,有时候只要看到玫瑰花,甚至是一朵塑料的玫瑰花都会引起哮喘,激起条件过敏反应。他猜想应该也有可能通过条件反射的方法消除或中和这种发作。他与来访的牛津大学教授探讨这一问题,并问是否有可能把这种条件关联应用到临床去。这是一个巧妙而又匪夷所思的主意!他听从老师的意见而没有去尝试,直到大约30年后,有人偶然做出了这一发现,证明他错过了机会。

 

掩卷思索,自我的本质是什么?对于科学和哲学所有谜团中最大的这一个谜团,我们依旧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然而,种种古怪病例还是给我们各种各样的启示,让我们对意识之谜的理解多一点,更多一点!那么,就让我们从阅读《脑中魅影》来开始这一趟奇妙的旅行吧。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