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的前世今生,改革后能否遏制住人才的流失-资讯-知识分子

中国疾控的前世今生,改革后能否遏制住人才的流失

2021/05/10
导读
我们拭目以待接下来国家疾控局的改革细则。

READING
导读


428日,一个新成立的国家级机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成立,王贺胜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常继乐、沈洪兵、孙阳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至此新冠疫情后疾控改革的呼声一直在业内进行讨论,如今终于有了一个答案。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的一些不足:突发性事件逐级汇报机制繁琐,容易耽误时机”,钟南山在访谈时表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成立将补齐这一短板,强化疾控单位的行政权力,有益于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然而,目前,国家疾控局改革的方向未知,此前建立起来的国家、省、市、区(县)、乡镇的五级防控网络人才流失严重,能否留住人才,我们拭目以待接下来国家疾控局的改革细则。
 
本文作者为一线疾控人员,深知现有疾控体系存在的痼疾,如下为他对我国疾控体系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回顾。

撰文 | 鲁    风

责编 | 叶水送


公共卫生、疾控体系、疾控中心、预防医学,不要说普通民众,就是很多医学人士对这四个词能够说得清、道的明的估计也是不多。

 

实际上,公共卫生工作的发展一直与疾控体系的改革伴随而行,疾控中心在卫健委的领导下作为技术主力部门,承担多数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而预防医学是各疾控中心每年招收的主要专业人才。总结为一句话,四个词各自独立,又密不可分,无论有些人怎么去否定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疾控体系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都相伴而生、相辅相成。

 

从我国的历史实践经验看,是预防医学的发展引领了整个疾控体系的发展,目前疾控体系遇到的困境也是预防医学人才遇到的困境,疾控体系的改革也应重点考虑到人才队伍的改革。


01

卫生防疫站和预防医学诞生,曾有的功绩


1950年,原卫生部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并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中开办了公共卫生专业。


1954年8月,卫生部召开了第十届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会议,确定预防医学专业学制为5年,从1955年起执行,自此预防医学作为“正儿八经”的医学科目在高校“慢慢”成长。


《送瘟神》的宣传图片


与此同时,1953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卫生防疫站。从省一直建到每个县,两千余个卫生防疫站很快建成。之后的“灭四害”和“鼠疫、霍乱、天花、寄生虫病、出血热、麻疹等传染病”防治工作,其大部分都由各地卫生防疫站承担落实,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公共卫生工作成绩最为辉煌的时代。


02

市场经济大潮下,公共卫生出现明显短板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各级卫生防疫站有政策的支持,因此大力参与市场经济。

 

直到2000年前后,是防疫站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各类医学人才都以进入防疫站为荣,但是此时全国公共卫生工作开展却出现了短板,经济发达地区的防疫站有吸引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却吸引不到人才,公共卫生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当年我国南方诸多地区深受血吸虫病之苦

 

即使是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拥有大量的人才,也是主要参与市场经济,对于公益性质的公共卫生工作根本不重视。


03

全国成立各级疾控中心,经过两次大的疫情


2002年,中国国家疾控中心成立,由原来的卫生防疫站将卫生监督职能剥离而形成,转而在各地设置卫生监督所。此时疾控中心为公益一类国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因为与医院收入差距巨大,因此大量五年制预防医学人才离开疾控中心进入医院从事临床工作。

 

直到2009年,疾控中心专业人才几乎流失殆尽,在2009年前五年制医学类专业均可以从事临床诊疗,以注册的方向为准,预防医学同属医学专业,可以考取执业医师,从业后可以注册临床医学专业所有方向。

 

2009年,执业医师法进行了修订,将预防医学注册方向进行了固定,只能注册公共卫生方向,彻底封堵住了预防医学生从事临床诊疗工作的可能。


2003年非典爆发,公共卫生被提到了国家安全的层面,在此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各级疾控中心大力进行机构建设,人员也进行了扩充,然而依然止不住主力人才流失的情况。但因非典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留太多的时间供人们反思。

 

2009年新医改,提及了公共卫生,却没有提及疾控中心,从始至终作为公共卫生工作主力的疾控中心平静如常,预防医学生毕业后转行的比例继续扩大。


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疾控待遇的低下,而是同为五年制医学的预防医学与临床医生收入的巨大差距,预防医学同样需要考取执业医师,在校的培养毫不逊色于临床医学,而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却大相径庭,这才是人才流失的根源。


2020年年初,新闻媒体连线疾控中心专家,研判疫情走向

 

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发,全国人民打了一场漂亮的抗疫战。


04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成立,但改革方向未知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和三位副局长人选出炉


2021年4月28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和三位副局长人选出炉,这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级新局的诞生,先前的疾控局全称是国家卫健委疾控局,而此次官宣的名称为国家疾控局,已经无卫健委前缀。

 

作为一名基层疾控机构的从业人员和一个预防医学生来说,这一消息无疑是让人兴奋的,疾控体系改革的呼声早已经持续很久,但是如何改,一直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现在终于有个实锤的机构产生了,不过我们应该清楚的是即使是国家疾控局的成立,也不可能将这件“很难很难的事情”彻底解决。

 

国家疾控局的成立代表了国家对于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视,但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并非一个局的成立所能概括的,关键还是要看全国疾控体系的网络架构如何设置。

 

从目前仅有的官宣资料来看,我国疾控体系改革的方向还未明确,至于是否已经成稿只待官宣就不得而知了。目前,从国家疾控局的成立上来看,我国疾控机构的改革主要会分两种大的方向,一种是类似于国家医保局,独立于卫健委。这样一来,各省、市、县均需要依此设置,从卫健委划拨相关领导和职工至新成立的各级疾控局,今后的各项工作均独立于卫健委开展,当然这里面还会涉及卫生监督所和疾控中心人员以及职能设置的问题,这是大方向明确后需要考虑的事情;另一种是类似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虽然挂牌新局,但是依旧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这样一来,各省、市、县虽均会挂牌疾控局,也会有人员和岗位职责变动,但是还是隶属于卫健委,实际上还是一套班子。

 

目前,大的改革主要方向仅以上两种,不管怎样改,都是对我们疾控体系建设的一种探索和完善,我们个体需要做的就是全力支持国家的改革。

 

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有共同的目标,追求的均是人类健康,目前行业努力的方向也是医防融合、相互补充,但是两者实际工作中的手段和方式大相径庭,融合的难度很大。目前各级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和能力也完全不同,这也是导致改革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国家、省、市、区(县)、乡镇是目前我国行政划分的五级网络,疾控体系也是如此,这就像一张网,只要这张网没有破损或者漏点,疾控体系是可以发挥其职能作用的。

 

本次改革需要权衡这五级体系各级的需求,使得改革后的五级体系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不要出现漏点。


目前,这五级体系中的无论哪一级,都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情况,改革的当务之急一定是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在疾控体系建设的改革之路上毋庸置疑已经走出了坚实的一步,作为预防医学生,我们也期望国家改革方案的早日官宣。


制版编辑 | Morgan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