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二;马来西亚成为英国主要“垃圾处理厂” | 科学FM-深度-知识分子

中国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二;马来西亚成为英国主要“垃圾处理厂” | 科学FM

2019/01/06
导读
1月6日,走进一周有趣、有料的科学新闻。

跟踪前沿进展,掌握最新动态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


撰文 | 王烁 段睿颖 郝春晖 陆飞

责编 | 惠家明


   



1. 清除衰老细胞可使我们焕发青春


图片来源:Pixabay


如何让身体更加年轻、健康且充满活力?这个问题恐怕已经困扰了人类数千年之久。而就在上个月,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的科学家提出了一条或许可行的办法:清除体内衰老细胞来保持身体“青春不老”。研究人员对基因编辑过的小鼠使用了一种药物,这种药物可以抑制老化细胞的存活。实验结果发现,用药之后,小鼠体内的衰老细胞数量显著降低,其生理指标也确实年轻化了,血液、组织、活动能力都更接近年轻小鼠。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下一步的研究将致力于激活免疫系统的“清理功能”,让身体主动清除衰老细胞。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7825-3


2. 科学家找到与骨质疏松相关的数百个基因


图片来源:Pixabay


骨质疏松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病症,其特征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强度逐渐降低。本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研究称,他们成功绘制了与骨矿物质密度(BMD,骨质疏松关键指标)相关的基因图谱,确定了518个基因组位点与BMD有关,解释了20%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遗传变异。其中,有301个基因位点是这次研究新发现的。接着,研究人员进一步找出了能够作为药物靶点的一小部分基因,方便药物开发人员设计靶向药,精准治疗骨质疏松症。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18-0302-x


3. 全球论文数量破历史记录,中国排名第二

图片来源:Pixabay


《自然》杂志发布消息称,2018年全球总共发表了160多万篇论文,比2017年多了5%,是有史以来科研产出最多的一年。其中,美国和中国分别占据了论文数量榜的第一和第二名。不过,中国的增长幅度已经远超美国,达到了15%,在世界排名第三。另外两个增幅最大的国家是巴基斯坦和埃及,分别增长了21%和15.9%。美国前政府顾问卡洛琳·瓦格纳(Carolin Wagner)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表示,以目前的增幅来看,中国将来必然会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论文产出国,而且从引用情况来看,中国论文的质量也已大大提高。她还补充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的互联网需要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以保证科研人员能够方便地检索论文。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7841-9


4. 马来西亚成为英国主要“垃圾处理厂”

图片来源:Pixabay


2017年10月起,中国开始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这使得英国一度“慌了神”,因为他们主要依赖中国来接收废料。一年过后,英国国内的垃圾并没有堆积成山,而是转而流向了马来西亚、土耳其、波兰等国。数据显示,2017-2018年度,英国有10.5万吨垃圾流向马来西亚,比上一个年度增长了68%,成为英国的主要“垃圾处理厂”。不过,马来西亚的垃圾处理工厂有限,他们并不能处理如此体量的进口垃圾。为了应对“洋垃圾”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马来西亚政府准备实施更严格的垃圾进口政策,期望在三年内彻底解决“洋垃圾”问题。


文章链接: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46566795


5. 跨性别群体健康风险更高


图片来源:Pixabay


跨性别者,是指无法接受自身生理性别的人。比如有的人身是男儿身,但心理上感觉自己是女人。作为社会中的少数群体,他们的健康状况与主流人群相比有无差异呢?对此,芝加哥大学领衔的一项研究显示,跨性别者可能会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通过对美国跨性别人群进行调查发现,跨性别男性感觉到身心抱恙的概率要比一般男性高出一倍。社会学家分析认为,这是因为跨性别者与传统社会的两性观念格格不入,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压力,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在许多社会环境,例如公共卫生间、医疗机构和教育机构中,跨性别人群容易体会到各种形式的羞辱、歧视和疏离感,这些会导致心理压力和健康状况恶化。


文章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3524-018-0714-3


6.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做决策时利用的信息其实很少 


图片来源:Pixabay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获取不再是什么难事,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能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来帮他们做决策呢?近日,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现代人在做决策前利用的信息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而且人们容易高估他人对信息的利用程度。以人际交往为例,只需要简单一眼,我们就会对初次见面的人做出判断。而与此同时,人们却总觉得他人会深思熟虑,并综合各种复杂信息来判断自己,导致人们常做一些徒劳的努力。


文章链接:http://www.pnas.org/content/115/52/13222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