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药新用:靶向药物帮助70%小鼠消除胰腺癌|技术前沿-深度-知识分子

老药新用:靶向药物帮助70%小鼠消除胰腺癌|技术前沿

2021/08/27
导读
改变生活的技术前沿信息。
READING
导读


《知识分子》每周末有一个专栏,专门遴选介绍面向人类认知前沿的有趣的科学进展。《赛先生》在持续梳理了20期技术前沿资讯以后,觉得读者也许对未来改变生活的技术前沿资讯也感兴趣,欢迎您阅后对技术前沿资讯专栏提出宝贵建议。


01

AutoX全球首次实现城中村晚高峰自动驾驶

图片来源AutoX

今天,全球各地规范化城市路段的自动驾驶测试已屡见不鲜。然而,想要在现实中落地生根,无秩序复杂道路的挑战,仍是众多车企绕不过去的门槛。近日,初创企业AutoX全球首次地在城中村晚高峰道路实现了全自动驾驶测试。


测试视频显示,在行人、非机动车、逆行车辆高密度混行,小吃摊、临时帐篷、违停车辆侵占道路,局部无标线与信号灯的复杂环境下,测试车辆始终能够及时、平稳制动,并在交规范围内灵活调整前进路线,乃至通过灯光或让车与其他交通工具互动。

 

据悉,该车采用了视觉与雷达结合的多保险感知系统,全车共有28个800万像素的车规级摄像头、2个128线激光雷达、4个64线盲区激光雷达、8个毫米波雷达,同时拥有自主研发计算平台XCU处理海量数据解析任务。

 

AutoX总部位于深圳,由计算机视觉专家、普林斯顿大学广东籍教授肖健雄创办,本年初曾推出中国首个面向公众开放的无安全员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RoboTaxi。


02

斯坦福开发氯电池,每克容量达锂电池6倍

图片来源:斯坦福大学


锂离子充电电池为人类带来了手机、电动汽车的便利,但在愈发增长的用电量下,其能量密度天花板造成的“电量焦虑”,也颇令人头痛。近日,斯坦福大学戴宏杰团队,经由一次实验中的意外发现,成功研制出了一款容量高达1200毫安时/克的碱金属-氯电池,是市面上锂电池容量的6倍。


此前,由于氯的活性极强,难以在充电时被转化回原始氯化物,高性能氯充电电池一直被视为不可能。然而,该团队在使用亚硫酰氯改进锂电池时,却意外实现了氯与氯化钠的稳定相互转换。随后数年,他们深入研究了反应原理,并应用台湾省中正大学发明的新型多孔碳材料保护电极中的氯分子,最终制成了这一可稳定充放电200次的钠-氯/锂-氯电池。


研究人员预测该电池将会用于无法频繁充电的场景,例如卫星或远程传感器。针对消费级电子产品,今后将致力于进一步改进电池结构、增加能量密度、提升其使用寿命。如果该电池得以商业化,人们今后或许仅需每周为手机充电一次。

 

此项研究已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Nature)


03

老药新用:靶向药物帮助70%小鼠消除胰腺癌

图片来源pixabay.com


胰腺癌五年生存率不及10%,素有“癌症之王”的称号,而其中占发病量85%-90%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就连治疗缓解率也仅有23%。


令人振奋的是,近日,哈佛医学院卢坤平与周小珍联合团队,在实验中使用已上市药物Pin1抑制剂,结合现有化疗药与免疫疗法成功帮助70%的PDAC患病小鼠消除体内肿瘤,并于治疗后存活至少六个月(实验小鼠寿命一般为1-3年)


过去几年中,该联合团队一直在研究脯氨酸异构酶Pin1,它可以调控数十种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其信号传导的失调同多种癌症以及阿尔茨海默症相关。这一次,该团队发现Pin1在PDAC细胞与成纤维细胞中均存在过表达,并与患者低生存率相关,而靶向消除Pin1便能够阻断多条肿瘤信号通路,同时解除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性,配合其他药物作用,使肿瘤细胞更易被消除。

 

此项研究已发表于最新一期《细胞》(Cell)


04

美国国家实验室实现“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突破

图:美国惯性约束点火装置

核聚变,即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重原子核和极轻例子的反应,可以无污染释放极大能量,被众多科学家认为是人类的潜在无尽能源来源。极高的温度与压力条件,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最大难点。


为解决该问题,世界各国研究有“磁约束”与“惯性约束”两条主流技术路线,其中前者以我国“人造太阳”托克马克装置为代表,已实现一亿摄氏度燃烧100秒,后者依赖激光冲击波引发核聚变反应,却始终能效低下,多年来只能产出激光束本身3%左右的能量。


不过,近日,经过一系列工程调整,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终于在其“国家点火装置”的一次实验中取得突破,于一百万分之一秒内产生了1.35兆焦耳的能量,相当于激光束70%的能量。科研人员认为,这意味着“惯性约束”路线已前所未有地接近名为“点火”的转折点——加热产生更多核聚变、核聚变又进一步加热,形成正反馈循环,持续产出净能量。


未来,他们希望能够尽快跨越这一转折点,但也表示人们需要拥有足够的耐心,短时间内商业化仍不现实。


05

麻省理工学院研发RNA药物突破性递送平台

图片来源pixabay.com

核糖核酸(RNA)药物通过调节蛋白质表达相关基因治疗疾病,可以“沉默”致病基因,或表达生成患者所需蛋白质,自诞生之日便被人们寄予厚望。


然而,想要RNA药物精准进入患处,人们却面临着血液降解、免疫识别、脱靶效应等重重难题。例如,现有的分子载体可能随机将RNA随机整合进入细胞基因组,或引起免疫反应等副作用。


为解决这一问题,麻省理工学院张锋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人体内生成蛋白PEG10,它能够直接与自身mRNA结合,形成一个球形保护囊,并在细胞中将其分泌,且由于源自人体不会产生任何免疫反应。利用PEG10的上述特性,该团队对其进行了工程改造,以选择性包裹和递送其他RNA,并成功地在实验中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递送到小鼠和人类细胞中。张锋表示,他希望未来能够将这一名为SEND的递送系统,打造成为一个模块平台,开发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

 

此项研究已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



参考文献: 

[1]于雷. (2021). 在城中村里实现的「真·无人驾驶」,看着就很心累. AutoByte. https://www.jiqizhixin.com/articles/2021-08-24-5

[2]Guanzhou Zhu et al, Rechargeable Na/Cl2 and Li/Cl2 batteries, Nature (2021). DOI: 10.1038/s41586-021-03757-z

[3]Koikawa et al. (2021). Targeting Pin1 renders pancreatic cancer eradicable by synergizing with immunochemotherapy. Cell.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07.020

[4]Clery, Daniel. (2021). With explosive new result, laser-powered fusion effort nears ‘ignition’. Science. [5]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1/08/explosive-new-result-laser-powered-fusion-effort-nears-ignition

[6]Segel et al. (2021). Mammalian retrovirus-like protein PEG10 packages its own mRNA and can be pseudotyped for mRNA delivery.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g6155


制版编辑 | Morgan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