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的太阳,到底还有多少谜尚未揭晓? | 赛先生天文
太阳大气中冕环等磁结构的观测图像,图片来源:NASA/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SDO
撰文 | 田晖(北京大学) 张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责编 | 韩越扬 吕浩然
图1 首次观测到太阳磁场的海尔,图片来源:
http://www.astro.umontreal.ca/~paulchar/grps/site/images/hale.html
图4 太阳磁场(径向分量)的纬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蓝色和黄色表示不同极性(图片来源:http://solarcyclescience.com/solarcycle.html)。
太阳磁场中储存着巨大的能量。当磁场演化到一定阶段后,太阳就像是被触怒了一样,突然将这些能量一股脑地倾泻出来。太阳上大体存在两类这种大规模的爆发性磁活动现象: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ME)。
耀斑是在1859年9月1日被发现的。当天,英国天文爱好者卡林顿(Richard Carrington)和天文学家霍奇森(Richard Hodgson)在用望远镜观测太阳时,发现日面上出现两道极其明亮的闪光,持续了几分钟。这些闪光后来就被称为太阳耀斑(图5左上闪亮的斑点),它是太阳大气中局部区域突然释放出巨大能量(通常为1021-1025焦耳,约相当于几千到几千万颗亿吨级的氢弹同时爆炸)的现象,通常表现为电磁辐射在几分钟到几个小时的时间尺度上急剧增强,并经常伴有强烈的高能粒子辐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太阳物理学家提出了标准耀斑模型,用来解释部分耀斑过程中的多波段观测特征。这类模型认为,耀斑是由磁场能量的突然释放所产生的。能量释放的过程叫做磁重联,指的是等离子体中相反方向的磁场结构相互靠近时,磁场拓扑结构发生改变,导致磁能释放出来转化成热能和动能的过程。
图5 美国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卫星拍摄的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图片来源:NASA/SDO
图6 恒星的爆发性磁活动对系外行星的宜居性有重要影响,图片来源:日本国立天文台
图7 2008年8月1日日全食期间拍摄的日冕图像[5]。红色表示温度约100万度的结构,绿色表示温度约200万度的结构。
图8 GST望远镜和SDO卫星对太阳大气不同层次的协同观测结果[6]。背景为SDO拍摄的日冕图像,黑色正方形代表GST的观测区域。层叠图从下往上分别是光球视向磁场、光球辐射、色球辐射和日冕辐射图。颜色均为伪彩色。
图9 根据模型计算得到的太阳三维磁场结构[9]。不同颜色的线代表磁力线,中间为光球磁场在视线方向上的分量分布图,红色和蓝色代表不同极性。
图10 CoMP观测的日冕磁场(垂直于视线方向的分量)强度(左)和方向(右)分布图叠加在SDO卫星拍摄的日冕图像上[8,9]。
作者简介
张枚: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基地首席科学家、副主任,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授。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任学术期刊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等的编委。主要从事太阳物理研究,涉及太阳爆发理论、太阳发电机理论、太阳矢量磁场观测等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