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红黄蓝之后怎么解决?-深度-知识分子

饶毅:红黄蓝之后怎么解决?

2017/11/25
导读
家长参与是哈佛大学儿童保育中心幼儿教育计划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积极的家校关系不无裨益。

► Photo by Hanna Morris on Unsplash


撰文 | 饶毅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知识分子》主编)


最近中国热议的幼儿教育问题,有没有可能拿出超出具体事件的普适性的解决办法?


正常父母都关心孩子的教育,而社会容易惯性思维,有时不一定想过所有办法,那么参考其他社群的做法有时可能很有借鉴和帮助。


我女儿小时候曾经有几个月在哈佛大学附属的一个幼儿园,她可能完全忘记了,我的印象很深。


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女儿上的那家幼儿园有个非强制性的规定, 这个规定是对小朋友家长的:幼儿园要求每个小朋友的家长跟班。


现在想来也许是对目前中国父母所焦虑的问题的一解。


幼儿园的一个班有多个孩子,每个孩子的家长轮流蹲班,取决于班的大小,可能是每周半天,或一个月一天,应该对于家长不难。


家长跟班不是代替老师,而是老师继续主导,家长一般以观察为主,而只在老师指导下起辅助作用。


家长跟班的出发点不一定是监督幼儿园质量,但见微知著,成年家长的参与既可以协助老师做些日程中简单的工作,比如给孩子们分发食物,同时也可以是帮助家长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孩子,更客观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


我印象很深的原因是因为看到两位不同的幼儿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一位名叫Amelia,30多岁的女教师,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跟她学习、玩耍。她讲故事时用道具,孩子们一个个如痴如醉。她不断鼓励孩子,一件件小事要他们表扬自己,自己拍自己肩膀“good job”,“congratulations,(学生自己的名字)”。中午孩子们午休的时候,她却没有停下来,拿起笔写故事。她讲的故事有一部分是她自己原创的。


另外一位老师,年龄40多,但并无更多经验,基本是疲于奔命。如果家长不参加,其实从两位老师那里得到的反馈都是真实的,但并不一定反映孩子本身的问题,而与老师的教育、老师创造的环境有关。如果知道老师的问题,那么家长也可以更好地看清楚自己的孩子、思考如何发挥自己孩子的优缺点。


为了写这篇短文,我刚刚去查了一下,二十多年后它继续认为家长参与很重要:http://hyccc.org/about/parents/


它说这是自己的特色,不过我的印象有些小学也鼓励家长参加,做助教。


家长当然应该负责任地辅助、不干扰老师的工作。我记忆中,其实家长要做的事情很少,而家长参与主要有益于自己和孩子,而并不一定真是帮学校很多忙,但教育机构需要能够制定一定规范让老师和家长能够互助,从他们都为孩子好的同样目标来看,应该是可能的。


这一方法比较简便,而且易行:可以是教育部或各级教育部门建立规定,也可以是各个幼儿园自行欢迎家长参与。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遗传和分子神经生物学家、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知识分子》主编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