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说|形婚酷不酷
▲ 图片来源:http://pixabay.com
撰文:王颖怡
责编:崔 乐
五年前在中山大学的一个性别公开课上我分享自己做的形婚研究,当时我问同学们,“如果你们跟朋友结婚,觉得会怎么样呢?”我看到同学们有的扑哧一笑,有的若有所思,有的点头微笑,然后有一个同学举手说,“我觉得是个很有趣的想法!”这些在同学们眼中有趣的事实,这十几年间正在被成千上万的中国同志们实践着。他们很多人走进了形式婚姻,各种酸甜苦辣,有谁能知?五年多过去,关于形婚的报道和文章仍然层出不穷,但都脱离不了几个大问题:形婚能成功吗?形婚是不是一种欺骗?形婚是不是造成的伤害更多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可以把标题联系在一起解读:谁能评价形婚的成败与否?谁能定义中国同志的生活?而到底形婚酷不酷呢?
形婚指的是男女同志通过正式(领证)或者非正式(只摆酒席)的方式进入异性婚姻,目的不一,时间不等,甚至和很多异性恋的婚姻一样,“结局”也并不明朗——有的长时间生活,有的短暂就离婚。这个标题可能让人匪夷所思,百思不得其解。形婚,怎么能酷呢?向来,“形式主义”在中国是一个负面的评价,比如“面子工程”。而我一向觉得形婚这个词语有所偏颇,它强调了这个婚姻的形式,却不是内容和过程。我倾向于使用合作婚姻来替代形式婚姻,不管结婚对象是不是你的朋友,但你们通过这桩婚事,结成了一种联盟, 就算只是为了达成某一个目标,那也绝对不是只有空壳的关系而已,在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关联和连结。婚姻在中国的历史上向来是多元的,政治结盟、金钱利益驱动下的婚姻大有人在,虽然人们鼓吹性爱一体的婚姻,但这实属近代的发明。再说,若抛开这现代婚姻观的建构和局限不谈,如今仍然深重的“剩女”话题,促使很多女性着急的在三十岁把自己嫁出去、人民公园里面父母打出的相亲招牌,无不让人感到婚姻制度的压力和压迫下,谈论现代的婚姻观是一种奢侈。
形婚不是同志的问题,是婚姻制度的问题,更加是单偶制下的现代婚恋观的问题。很多人批判形婚复制了异性恋的婚姻霸权,在里面女性受到了很多不公。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但我认为这远远比婚姻制度压迫女性更为复杂。我认识的拉拉有通过形婚来得到自己的孩子,对方不生就离婚;当然也有拉拉被逼生孩子,也走向离婚;还有男同志因为对方不愿意生孩子就向亲家告知了拉拉的性倾向,导致不欢而散;但也有拉拉与男同志生育了两个孩子之后,觉得男同志对孩子付出不够多,想要离婚的。当然了,还有男女同志形婚坚持携手不生,共同抵抗家长的压力的。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例子都是不好的,因为很多人离婚收场。但是,婚姻漫长永恒是什么时候变成了亘古不变的真理和追求?为什么搞同志平权的也把离婚当作是对形婚的大批判呢?哦对了,因为同志运动如今也向往着,一对一幸福阳光的美好二人同性婚姻生活吧。
在受欧美主流影响的中国同志运动里面,性倾向成为了一个真理/真相,同性婚姻成为了最值得拥有的权利,这都阻碍了我们对于婚姻制度的反思和批判,同时也让我们罔顾了目前正在实践着新生活选项的中国同志们。什么是同志,什么是(中国)同志最好的生活方式,谁能决定——这些都不是一个报道者、一个研究者研究几个失败成功的案例,套上一些欧美中心的理论,就能解释的。形式婚姻从来是合作的,它需要男女同志建立社群、建立渠道,为了共同的目标互相帮助解难,建立起来关系,知道自己并不是孤独的。形式婚姻从来也不能用是否真实来衡量,我看到很多心知肚明的父母,与孩子一起演这场戏,不管多累,但维系了更多的东西。形式婚姻也不能用家长对于子女的逼迫来阐释,因为那么多同志儿女先发制人,自己挑选对象,并积极主动的与家长协商着空间。形式婚姻还可以是快乐的,由于一个形婚而连结起来的多人男女同志社群,吃饭的时候都特别热闹。
你可能还会问,这些合作和快乐,都是短暂的。我必须说,就是因为是短暂的,才酷;另外,真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参考文献:
王颖怡,合作婚姻初探——男女同志的婚姻动机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4: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