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中国“范儿”的抽象画-深度-知识分子

写意——中国“范儿”的抽象画

2016/12/21
导读
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图1 嘉峪关魏晋墓里的砖画《犁地》


文 | 林凤生(上海大学《自然杂志》编审)


  


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齐白石


说起抽象画,可能大多数人都认为它是一种西洋的舶来品,殊不知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类抽象画流派,那就是宋代的文人画和明清时期的大写意画。不仅如此,中国画的许多技法也都具有抽象的特点,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画的传统风格


01

中国画里的抽象元素


中西绘画无论在表现的内容上还是创作的手法上都是截然不同的。用丰子恺的话来说,中国画的表现如,西洋画的表现如。因为中国画要表达的是画家心中所念的像,在绘画里充满了意想的成分,故各种构思和技法呈现出抽象的特点。例如,中国画主要用墨的浓淡来表现大千世界里的色彩缤纷,就是在上颜色的时候也是随类赋采,即只涂本色,不考虑光照引起的色彩变化等。这些通过对实物信息的抽象和提炼,再择其要点表现出来的画法,笔者称它们为抽象元素。


线条

在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里有一幅砖画《犁地》(图1),画中的人物和牛、犁都使用了生动流畅的线条来勾勒,可见线条所起的作用。历代画家在使用线条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作出十八描等技法。北齐曹仲达发明贴体薄衫的描法称为“曹衣出水”;唐代画圣吴道之创造的衣纹线,取得了“天衣飞扬、满壁动风”的效果,被称为“吴带当风”。

那么,线条与抽象有什么联系呢?原来,在客观世界里,人(物)只存在轮廓,并没有轮廓线。这一条线是画家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加上去的,属于一种抽象思维模型。这一条线虽然不存在,但是在观者看来就像是真实存在的。脑科学家告诉我们,这是一种视错觉,是视觉细胞的侧抑制功能在起作用。我国古代的画家发现了这样的现象,于是线条的运用也就自然地形成了。


留白

与西洋画把色彩涂满画布不同,中国画在构图的时候常常会留下大片空白。从砖画《犁地》中可见农夫在犁田,但犁的是南方的水田,还是北方的旱田,背景是山坡还是农舍,画中都没有交代,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中国画的这种画法称为“留白”,是图像的一种简约、抽象的表达,在历代山水画里用得最多。南宋画家马远、夏的画喜欢留出大片空白,营造出意境清远、发人幽思的画面,人称“马一角、夏半边”。


神似

与西方的写实作品力求肖似实物不同,中国画更强调绘画能否传神,即能否画出对象的精、气、神,至于与它们的外形像不像倒并不十分在意。文学家欧阳修说:“古画画意不画形。”再继续欣赏这幅砖画,画中的农夫、犁、牛的形象都不是那么逼真,而且牛的体形显然比人画小了一些,但是我们并没有感到异样,反而觉得画面生动活泼,线条洒脱自如,有一种富有节奏的美感。



02

文人画画中有诗


事实上,我国汉唐时期的大部分绘画,特别是宫廷画和风俗画,还是相当写实的,只是到了宋代情况才悄然发生了变化。鲁迅先生说:“我们的绘画从宋以来就盛行写意,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画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竞尚高简,变成空虚。”看来鲁迅先生对我国的写意绘画颇有微辞。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作品虽然与农、工、医、商等生产、生活实践脱离,难以起到艺术的宣传、教化作用,但是有了这样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思想家、文化人参与到绘画创作里来,使中国画带上了浓浓的书卷气,大大提高了它的艺术品位和观赏价值。中国画里“书画同源”“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也都是这样形成的。


文人画发端于北宋时期的几位士大夫文人形成的小圈子,其中心人物就是宋代大诗人、散文家和政治家苏轼。他们在致力于公务活动和研究、写作之余,见砚有残墨、人有余兴,便在纸上信手涂抹起来,他们把这样的创作看成是寄情遗兴。当然,苏轼等人的绘画技能只是一般,所以他们的画不追求形似,而强调画的韵味。他在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醒。”就是说绘画如果用形似为标准,就好像赋诗只在字面上下工夫,一样都是幼稚而非艺术的表面工夫,而艺术作品应该追求“天工与清醒”,即强调内在、自然、不做作。因此,苏轼喜欢画的都是奇石古木(画得不像也没有关系),好友米芾说他画的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可见,这是苏轼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情发抒。当然,这样的作品也有人不认同,画家王若虚反讥说:“画而不似,则如勿画。”


苏轼的好友米芾是宋代文人画里绘画成就最高的一位。他的山水画常常用一大片墨点或掺入很多水的泼墨渲染而成,给人一种迷蒙苍茫、烟云变幻的朦胧之美,画史上称它为“米点山水”。遗憾的是,目前已经没有真迹存世了。不过,我们可以从其子米友仁的《云山图》中,对米芾的画风了解一二。



图2 米友仁《云山图》



03

大写写意意在笔先


到了明代,源自宋代文人画的写意画法,又一次得到了发扬光大。大画家徐渭便是这个画派的先行者和领军人物。台湾学者张之杰称他为中国的凡·高,这比喻确实有点像。这不仅是因为两人在艺术上都独树一帜,开创出一个别开生面的新流派,而且两人在精神上都有一点问题。凡·高在一次疾病发作的时候开枪自杀,两天后去世;而徐渭的毛病也不轻,一开始他只是有点忧郁症,后来发展成精神分裂。他几次自杀未遂,后来居然把妻子杀了,因此坐牢7年,53岁出狱。从出狱后到去世的19年里,是徐渭创作的旺盛时期,而且愈到晚年作品愈精,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从徐渭的作品《册页》中,我们可以看到画中的笔墨肆意放达、酣畅淋漓、气势不凡。其画风影响深远,明末清初的朱耷(号八大山人)、清代的石涛和扬州八怪,以及近代的齐白石等无一不受到他的影响。



图3 徐渭《册页》


写意画法最强调的是所谓的意在笔先,也就是落笔之前要做到胸有成竹。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段文字写出他的创作感受: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从他的作品《竹石图》,我们不难发现画中之竹乃是经过画家头脑抽象加工过的竹,与真实的竹是不一样的。



图4 郑板桥《竹石图》局部

考察我国的写意画与西方现代的抽象画,可以发现许多不同之处:西方的抽象画与客观事物毫不相干,而我国的写意画则师法自然,追求达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境界,所以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此外,中国画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如线条的运用得益于书法,而山水画里的留白显然受到了老庄哲学的影响,表达了画家追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中国画提倡画中有诗,诗、画、书、印融合一体等,则得益于源远流长的我国古典文学⋯⋯



图4 齐白石作品


所以,西方现代的抽象画虽然在造型和色彩上夺人眼球,但是在对艺术的理解和作品的文化内涵方面,则逊中国的写意画远矣!


本文原载《科学画报》2015年6期,作者林凤生为上海大学教授,《自然杂志》编审,近著有《画中有话——解读名画中的科学元素》。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上海大学教授,《自然杂志》编审,高级记者。中学时曾师从唐云、丰子恺等名师学习绘画,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电子物理专业。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