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赔款120年祭,当年中国学生的留学机会是怎样“争”来的?-深度-知识分子

庚子赔款120年祭,当年中国学生的留学机会是怎样“争”来的?

2021/04/09
导读
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中国处处被人牵制,处在被动的境地。



撰文 | 邸利会(知识分子主笔)


1909年的10月,身穿250元银洋特殊订制的洋装,秉志会同首批考取的总共47名庚款留美生,由外务部主事兼游美学务处会办唐国安率领,乘“中国号”轮船由上海起程。同船赴美的还有梅贻琦、金邦正、胡刚复、张子高、王琎、徐佩璜等人。


1909年,第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合影


该年9月在学部衙门考棚进行的留美考试,可称得上是“至为严格”的选拔。


4日,考国文,5日考英文,7、8两日校阅试卷,8日发布初榜,初试取录68名,淘汰十分之九。9日开始复试,考代数、平面几何、法文、德文、拉丁文;10日考立体几何、物理、美术、英史;11日考三角、化学、罗马史、希腊史。后三日考官随考随阅,核定分数后,由游美留学处将取定学生传至该处核对笔迹,取“具愿书”。


中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秉志


在各省选送加之京师报考的550多名考生中,仅取用47名。


可以想见,当这47人登上“中国号”时,他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以及此后若干批的庚子赔款生,行将开创中国的一个全新时代;身着洋装登上“中国号”的他们更不会意识到,自己给未来的中国在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带来的深远影响,会波及整个世纪,甚至到今天。


将退还赔款用于资助中国学生留美、从而推动中国现代历史进程,这一结果竟然是美国人全力争取到的。


清末外交官梁诚


1903年,农历二月初一,新任驻美公使梁诚率一众随同人员乘坐美国公司高丽轮船,由香港启程赴美,三月初六抵达华盛顿。

  

对于年近四旬的梁诚来说,美国乃是“幼学旧游之地”。20年前,年仅12岁的他便获选第四批留美幼童进入美国菲力学院学习。1881年,当年留美的四批幼童被借故召回,学业中辍。回国后的梁诚,学以致用,多年活跃在外交场合,为国效力。

  

如今,再次踏上美国国土的梁诚,将要完成的是行将影响中国走向现代进程的一件大事。


01
庚子赔款,美国倡导减额


“当赔款(庚子赔款)之初定也,美国政府本已定意,于合宜之时,将派定数目改正,除本国政府、国民应得之数外,所有溢数,愿请中国勿庸担任。”1907年,庚款兴学几成定局,时任美国国务卿罗脱追述交涉经过时这样说。

  

罗脱所说并非虚言。

  

早在1900年赔款谈判之始,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即表示“我们并不期望完全赔付这样一个总数、像其他列强那样提出可能超出中国赔付能力的极端要求。”

  

1901年5月7日,当各国提出约合4.5亿两白银的赔款时,美国谈判代表柔克义于7、9两日分别通知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希望经由中国谈判代表陈述还款困难,以达削减目的。10日,海约翰在给柔克义的电报中认为这一总数太高了,提出如果其他国家同样缩减赔款的话,美国政府愿意将所要求的赔款减少1/2。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不可思议的是,清廷居然答应了赔款。

  

此后,5月22日,柔克义在各国参加的外交团会议上指出,虽然中国政府承认了4.5亿两的赔款,但当初我们提出这一要求只是一个假设性的数字,因此不能就此把它理解为要求中国偿付这一巨款的承诺。28日,海约翰再次表示,“这一数额太大了,恐怕会给中国造成灾难”,如有可能,将赔款问题移交海牙国际仲裁法庭裁决。

  

1901年9月,《辛丑条约》签订,美国的提议终没有得到其他列强的支持。

  

劝说未果,海约翰和柔克义开始考虑率先退还庚款超额部分,希翼他国跟进,一同退还。


02
初步交涉,回款用于资学


1902年,《纽约时报》刊登文章,介绍国务卿海约翰正考虑如何向中国退还多余庚款。

  

1904年12月6日,在海约翰的授意下,柔克义草拟了提交国会的关于退款的备忘录:



经调查,美国公民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所遭受的损失以及美国军队的开支并非最初估计的那么多,鉴于这一事实,以及中国目前的财政困难和我们以前也有过向中国退还多余部分赔款的政策,故而向国会提出庚子赔款对中国是否存在不公正的问题是我的职责;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对减轻中国沉重的债务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这一建议获得国会的批准,我建议授权行政部门通知中国政府,此后美国只要求赔偿总数的一半。



1904年12月15日,驻美公使梁诚奉命与美国商讨还金还银问题,海约翰对中国的困境表示出同情。梁诚乘机提出美国退还赔款的要求,获得海约翰的口头承诺,他认为梁诚所言“确有至理,自当极力代谋”。

  

梁诚即于当天将美国有意退款之事,函告外务部。退款交涉,自此开始。最初的交涉颇为顺利。海约翰表示:“此事倘议论不生阻力,必于贵大臣任内办妥。”

  

1905年4月,即将来华就任驻华公使的柔克义与梁诚会面。5月13日,梁诚致书外务部:“自海约翰代陈鄙意,倡议减收,又经诚运动劝说,近来上流议论已觉幡然改变,即固执如户部大臣疏氏者,亦不复显然相拒。观其机兆,似可图成。美使柔克义于此举尚表同情。”

  

而柔克义亦对退还庚款后的用途甚表关切。梁诚确信美方乐于看到的结果是庚款用于派遣中国学生留美:



似宜声告美国政府,请将此项赔款归回,以为广设学堂派遣游学之用,在美廷既喜得归款之义声,又乐观育才之盛举……即使如数归还民间,未必获益,与其徒资中饱,起交涉之责言,何如移应要需,定树人之至计耶!


  

梁诚劝说清廷在适合的时机将此种意愿照会美外部办理,这样“或能于秋间议院开会即行交议,早日告成,于大局不无裨益”。梁建议清廷将庚款兴学的宗旨明白地告诉即将上任的美国公使柔克义,则“机轴愈紧,成功愈易”。


03
迭生波折


然而,恰在这期间,中美关于粤汉铁路的交涉陷入僵局,美方反对中国收回路权,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于此事“颇不适意”,态度极为强硬。1905年5月,由于美国通过新的排华法案,迫害驱逐大批华工,引发中国大规模抵制美货运动。

  

鉴于美国对华贸易受到的巨大冲击,1905年6月,罗斯福指示国务院,除仍坚持禁止华工赴美外,对他项人等要以礼相待,恢复退款交涉。

  

1905年7月7日,一直负责减款事宜的海约翰去世。12日,已来华履任的柔克义给美国总统写信,希望推进减款,达成海约翰的夙愿。



在过去的几年里,海约翰经常与我说起此事,每次他都表达这样的意见,我们必须找到某种方式履行公正。但退款的事情在国务院中并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只是在海约翰和我之间一再讨论,因此,提请您关心此事是我的责任,也是对海约翰的纪念,相信以您的智慧,您能够决定以某种方式完成这一愿望。


  

1905年8月22日、29日,罗斯福在给柔克义的信中表示,因清廷在收回粤汉铁路和抵制美货运动中所持的态度和表现,“我不能确定退还庚款之事会经历多么漫长的过程”。

  

但罗斯福对议院态度的担心并不妨碍他个人的“积极”态度。1905年9月,罗斯福会见梁诚,对退款一事,等议院开会时即行讨论,同时表示,虽海约翰已去世,他则“自当勉竟其志”。得到信心的梁诚,积极“运动议绅、报馆发论赞成,以期决可”。

  

但不料,11月,广东发生连州教案,五名美国人被杀。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盛传中国正在发生第二次义和团运动,罗斯福甚至商议派军队对中国进行威胁。直到1906年3月,应罗斯福要求,清廷发布保护外人的上谕,猜忌才算扫除。


04
使命达成


此间,美国的热心中国教育与传教的人士也纷纷向总统进言,力促退款留学计划。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校长詹姆斯在呈给罗斯福的《关于派遣教育考察团去中国的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为了扩展精神上的影响而花些钱,即使从物质意义上说,也能够比用别的方法获得更多。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

  

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明恩溥在得知退款事宜后,把防止再次发生义和团一类革命运动与退款联系起来,拟定了一项利用庚款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发展在华教会学校的计划,引起教会领袖重视,并晋见罗斯福力陈此议,呼吁美国以最大的真诚、勇气和希望、以“美国援助东方”为座右铭、毫无偏见地迎接中国行将到来的巨大转变:



与过去相比,中国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中国的转型几乎尚未开始,它必将在未来的几年里加速进行。在此过程中,首先提出的是道德因素而不是物质因素。这场非凡的革新对所有西方国家都将是意味深长的,但对美国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


    

1906年4月3日,罗斯福在给传教士明恩溥的回信中仍表示“我之所以一直怀疑是否要将赔款用于你所提的建议,仅仅是因为我对中国人是否会把它看作一个软弱的行动而犹豫不决”。但他同时明确赞成将退款用于派遣中国学生留学美国,承诺只要不出现一些重大的相反的理由,他本人将会采取行动,通过行政法案和哈佛、耶鲁等大学机构的共同努力,争取国会通过退款议案,并指出今后将由国务卿罗脱负责处理此事。

  

退款迟迟不能实现,令驻美公使梁诚万分焦灼。1907年,梁诚致书外务部,表达了自己的焦虑:再拖几年,一旦美国现在的政府要员被换掉,此事将成泡影,自己“不得不以全力相搏,作争胜须臾之想”。

  

为推进退款,梁诚四处活动,托付与他交谊深厚的美国内务部大臣格斐路、工商部大臣脱老士再一次向罗斯福“密申前议”。

  

1907年4月,罗斯福知悉梁诚即将奉调回国,随即约请梁诚会谈减款一事,表示“欲于贵大臣回国之前,宣布此事,以践前诺”。为避免梁诚在回国之前“乏善可陈”,6月15日,国务卿罗脱特意正式致函清廷,宣布美国总统将在下次国会开会期间要求授权修改与中国签订的有关赔款协议,豁免和取消部分庚款。

  

1907年7月3日,在核清退款,确认“美国各埠著名报纸,异口同声,极力赞助”“国会核议,必不拒驳”后,梁诚启程回国,结束了他的交涉使命。

  

1908年5月25日,罗斯福签署了法案。12月28日,发布退款命令。31日,国务卿罗脱将决定正式通知了清政府。


05
美国“胁迫”中国将退款用于资学


虽然罗脱已正式通知中方退款兴学,但对于如何使用款项,中美间仍存分歧。

  

早在1905年,清廷收到梁诚的信件后,虽原则上不反对将庚款用于派遣中国学生留美,但鉴于“目前中国待办要政极多,正虑无款可筹”,并不赞成全部用于兴学。直隶总督袁世凯建议先用于兴办路矿,再以所获余利用于兴学。

  

外务部在接到梁诚的来信后,虽认为“办理学务,似无须如此巨款”,但鉴于庚款兴学“为美廷所乐从”,以及当时中美之间正为粤汉路权问题进行交涉,为不影响美国退款,也不敢对庚款兴学提出异议;但清廷此时依然坚持之前的立场,时下更希望的是将庚款用于东三省的开发,以抵御俄、日两国的侵吞。具体的设想是,设立本金为2000万美元的东三省银行,在美国发行债券,以东三省的一部分收入和退还的庚款为抵押,然后以东三省银行的盈余用于派遣中国学生留美。

  

为此,奉天巡抚唐绍仪与时驻奉天美国领事司戴德频频接触,商讨事宜,并来北京拜见柔克义,希望得到支持。不料,柔克义与美国政府对此均不感兴趣,1908年更是指示司戴德“不要插手”此事。

  

1908年5月25日,在美国国会通过退款的议案后,国务卿罗脱指示柔克义就此问题征求清廷意见。而在讨论中,柔克义近乎“胁迫”清廷必须将退款用于派遣中国学生留美。他没有立即照会清廷外务部,而是先非正式通知外务部右侍郎梁敦彦,询问意向。

  

在随后6月10日与唐、梁二人的会谈中,柔克义递交了他拟订的清廷致美国政府照会和他本人致清廷照会的草案,供参考。6月30日,梁敦彦送来外务部照会草案,却略去了赴美教育使团的内容,柔克义当即表示不能接受,要求梁转告庆亲王弈劻:



如果外务部致美国政府是这样一个照会的话,我担心总统将不会放弃庚子赔款的权利;如果中国希望美国放弃这种不容置疑的权利的话,必须提出充分和很好的理由,向总统证明他这样做是正确的;我个人认为,在一个确定的年限内成立一个大规模的赴美教育团,将对总统有很强的吸引力,将有助于中国实现退还部分庚款的目标,但中国派遣教育团的决心必须明确、正式地表达出来。


    

7月9日,在和唐绍仪的会谈中,柔再次强调:如果中国希望美国早日归还部分庚款的话,清廷必须坚定地执行派遣学生留美计划。最后,二人商定4年每年选派100名学生赴美,学习期为8年,此后为每年50人,直到赔款付清为止。

  

7月14日,在确知清廷的照会完全满足要求后,柔克义才与外务部正式交互照会。10月31日,柔克义又与外务部拟定《派遣美国留学生章程草案》,就留美学生资格、选拔、专业及其管理等问题初步达成一致意见。


06
最后的努力


然而,退款用途问题的交涉并没有因为7月14日的照会发布而宣告结束,相反,不久后,清廷即宣布将任命唐绍仪为赴美特使,名义上对美退款表示感谢,实则游说美政府支持东三省借款计划。

  

柔克义得知内情后,立即向美国国务院汇报此意图,指出中国的财源愈来愈拮据,财政改革没有任何前景,如果将庚款用于借款担保,很可能过几年后派遣留学即因财源缺乏而被迫停止。

  

美国政府接到通报后,立即在全国广泛公开发表清廷的照会,“让世人都知道中国将用退还的庚款派遣学生留美”,以杜绝届时唐绍仪提出新方案。随后在1908年12月9日进行的会谈中,美国国务卿故意对唐绍仪的建议保持沉默,不置可否。

  

唐绍仪访美失败后,清廷对于庚款兴学计划仍然不甚热心。1909年1月9日,美国国务卿指示柔克义转发美国政府对落实中国派遣学生留美的关注。3月20日,柔克义照会外务部,表示美国方面已为接受中国留学生做好准备,“外部愿中国速选学生筹备一切,迅来美国就学为盼。”

  

此后,为了抵拒中国将此减还之款改做他用,1909年4月,美国政府更是制定了一套繁琐的“先赔后退”的办法。

  

5月14日,柔克义再次照会外务部,对于清廷迟迟不履行上年10月间达成的《派遣美国留学生章程草案》及对他的照会未做反应提出强烈抗议。柔克义威胁外务部:“如中国政府不按上年7月14日所云办法及草案速行酌定,本大臣无法,祗可达知美政府将现行减收之法停办,俟贵国将派生赴美留学生之章定妥,再行议订减收之法。”

  

在美国一再“催促”下,1909年7月10日,清廷颁布《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正式启动留美计划。

  

按照赔款条约,美国应获赔款合2400多万美元。1905年,中国驻美公使梁诚了解到:“美国商民应收之款,仅计二百余万;而当时海陆军费,已由飞猎滨(即菲律宾)防次全案报销。”因此,此项赔款,“实溢美金二千二百万元”。按照柔克义的估算,美军费开支不超过500万美元。

  

但最终,美国海陆军费被“高估”为965.5492万美元;民间赔偿部分,也从宣布退款前的200万美元增至280多万美元。

  

1908年5月,美国国会授权总统退还1075万余美元,尚不到海约翰当初提出退款总数的一半。

  

从1904年提出到1908年退还,谈判历时四年,双方往返磋商、波折百起。

  

而美国退还庚款,在其他列强看来是对《辛丑条约》的一种自我否定。一份日本办的英文报纸这样评论:“在我们看来,美国这种故意脱离他的战友的行为将是灾难性的。不管华盛顿这一行动的真实动机是什么,中国人都会把它理解为美国在1900年行为失当的一个迟到的招认。这是一种感情用事的政策,除非它纯粹是一个算术问题,否则,感情用事在国际关系中是很难找到其安全位置的。”

  

但是此后,在各国进步人士以及中国政府的争取下,多余的庚款相继被各国退回,用于承办文化交流和留学事业。


07
让谁出去更合适?


关于选派学生的年龄以及转习何种学科,清廷内部存有争议。曾任清朝驻美使馆参赞的颜惠庆在其《自传》中回忆道:


当美国退还庚子拳乱赔款时,曾暗示我国,应用以派遣学生赴美留学。于是发生究竟应遣送何种学生之争辩。学部主张选派成年、而中文已有根底的学生。外务部方面,特别梁尚书敦彦,则认为须拣选幼童,以便使之彻底美化……他曾严重地申说,我国外侮频仍,备受侵略,如不彻底改革,时不我与,覆亡立致。

  

他的见解,全凭本人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彼随容闳博士赴美时,不过十二三岁的幼童。他对于留学日本回国的学生,印象最坏,认为多系“小政客”,昧于国家观念,简直未曾了解现代教育的真谛。至于反对方面,则深恐幼童去国太早,势将丧失其“国民性”,变成一彻头彻尾的洋人……

  

留学生究竟应该选择何种科目,也有待于解决。

  

鉴于彼时留日学生,多趋于法政一途,回国后,志在作一小官,或公务员,以资糊口……因此多数主张学生游美,必须着重理、工、农、商等实际有用的学术和技能,庶几回国后,可望对于祖国的改造和建设,有真正的贡献。少数亦可选习文、哲一类的科目。

  

后来,学部与外务部拟定的《遣派学生赴美办法大纲》中规定,学生年龄为二十岁以下(秉志当年报考时是24岁,怀疑虚报了年龄)

  

后来规定,清华游美学生,百分之七十习理、工、农、矿、商;百分之三十学文哲、政法、教育等科。


但这一规定并未强制执行,学生留美后均有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如胡适与赵元任就转了文史。


注:本文完成于2009年,始发于《科学新闻》杂志。


制版编辑 | Morgan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