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之一博士生对导师不满?听听过来人怎么说-深度-知识分子

四分之一博士生对导师不满?听听过来人怎么说

2019/11/27
导读
不同角度、不同利益诉求下的师生关系冲突

根据《自然》2019博士生调查结果,大约五分之一的受访者对自己与导师的关系感到不满意;将近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可以重来,他们会换导师。在博士生们对导师发出声声控诉时,导师们又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撰文 | 淡腾铲屎官二号

来源 | 知乎


不管国内国外,师生关系都算是个难题。而且师生角度不同,理解也不一样。不同的理解会造成很多误会,最后演变成很大的矛盾。

站在导师的角度:学生应该多学着自己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而不是事事汇报,什么事都等着导师去解决。导师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不是学生的召唤师,随叫随到。但是学生往往是新手,经验不足,容易踩雷容易失败,需要导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同时,我自己工作之后也发现,有些时候,不是导师故意要push,而是不给点压力,学生真~不干活,或者真~不用心干活。我现在一堆杂事,还能保持一周读个小十篇甚至十几篇文献,然而有些学生真的是不做组会不读文献。这种时候导师不push,不要学生每天打卡上班汇报,最后怎么出成果,怎么毕业?没有过硬的成果,博士毕业又怎么找工作?

说回国内会更头疼,国内硕士多,很多人读硕士就只要文凭。读书期间任何事情能拖就拖,能推就推。锻炼能力?不存在的!完成任务?不存在的。理想追求?不存在的!太多硕士生只要硕士文凭那张纸。等到毕业找工作猛然发现,好像没有工作能力,开始后悔了。

更恶劣的是,没有后悔,直接找个与专业不想干的工作,凭社会大学学东西混日子。回过头再骂那些认真读书的学生傻逼:看那些二货,老老实实看文献做实验有什么意义呢?我当个销售/考个公务员/跑业务不是一样月入过万。

而且导师往往是过来人,也是学生过来的,知道学生的惰性以及毛病在哪,往往精准打击,这样就在学生嘴里讨不到好。

站在学生的角度:希望导师能够多多指导,甚至手把手的指导。读文献不懂了,立刻问导师,导师马上给予回复。做实验遇到问题了,马上问导师怎么改进,怎么进行下去。数据处理不会,导师亲手指导,甚至帮忙处理。实验遇到困难,导师和颜悦色,轻声安慰,还永远面带笑容的鼓励自己加油。自己觉得课题不行,也积极支持自己换课题(哪怕一年能换七八次课题)。这些都没错,但是这真的就是学生了。博士生毕业是博士,是要独当一面的。博士生在很多国家也是半个工作性质。所以要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处能力(情绪调节),与他人的合作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

当然,有时候导师也确实存在问题。比如开了新方向不懂,全靠学生自己钻研;过于push,不针对学生课题本身,对学生本身进行侮辱与压迫;导师脱离一线科研太久,完全无法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又疏于对学生的心理关怀,导致学生觉得自己像个孤儿埋怨导师等等问题。最最恶劣的就是一些品行低下的导师,潜规则学生,压榨学生做苦力,剥削学生,而为了文凭学生往往又不忍反抗。

以我自己为例,有几次帮我导师做科研报告用的ppt,经常一个字体一个颜色一个标点的纠结,我当时觉得这有多大事,底下评委谁会去注意。但是我导师不干,逼着我一点点的改,改到晚上一两点都不放过我,搞得我怨声载道。但是一工作我就发现,很多时候,报告面试评比之类的,只有几分钟,这几分钟甚至就可能决定了一辈子命运的走向。机会只有一次,人生不是街机游戏,失败了死一条命,还有两条,调个bug 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BA就无限条命;真实的人生只有一次,错一次就没有重来的机会!一个标点给评委留下了坏印象,被发现了,可能这个机会就没了。

综上,别说四分之一博士生对导师不满,只怕导师对学生的不满更不止四分之一。在不同角度、不同利益诉求下的师生关系冲突需要更加全方位立体的思考,单方面否定导师/学生都是不可取的。

最后,祝所有在读的硕博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参与讨论
2 条评论
评论
  • 赵渊超 2019/12/16

    面试不看文聘了,师生可能才真的和谐了。

  • 赵渊超 2019/12/16

    有一天,面试时候不看文聘了,也许那时候招到的博士更学术些,更纯粹些。就像哪一天学生入学不看房产证了,房价才可能过更能显示出真的商品价值。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