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驹没来收“废柴”,泥沙俱下的留学生招生希望何在?-深度-知识分子

良驹没来收“废柴”,泥沙俱下的留学生招生希望何在?

2019/07/16
导读
中国高校若希望吸引优质的留学生,须在一开始就树立好自己的品牌,而非大量招收三流学生来维持规模。

近期,山东大学因“学伴”事件而广受关注,图为山大校区。CC BY-SA 3.0


 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事件,公众最不满意的是现有的留学生政策所导致的一系列荒诞、低效和不公正的现象。以中科院为例,导师不知学生通过了哪种形式的选拔,院里也没有组织任何的集中面试,导师完全是抓瞎,甚至,有些留学生实际上是在导师和师兄弟姐妹们的“包办式”帮助下,才得以完成博士论文的。中国高校若希望吸引优质的留学生,须在一开始就树立好自己的品牌,而非大量招收三流学生来维持规模。


撰文 | 戴   希(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系讲座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编辑 | 邸利会

 

   


近几天来,关于在华留学生问题的讨论成了热点。

 

表面上看,汹汹舆论由山东大学为留学生招募“学伴”所致,但实际上公众最不满意的并不是这点,而是教育部现有的留学生政策所导致的一系列荒诞、低效和不公正的现象。这方面的乱象,网上已经披露了不少,这里主要谈几点我的看法。

 

我是90年代初读的大学,那时留学生是个比较遥远的话题。20多年前,来华的留学生大多是学语言的,跟我们这些理工男们除了在球场上偶尔较量一下以外很少有交集。2005年回中国科学院工作后不久,与留学生有了初步的接触。

 

大约在2010年左右,中科院跟第三世界科学院共同开展了一个项目,由中国方面提供经费,为第三世界国家培养理工博士。在这一项目资助下,开始有国外的学生发电邮来,希望我能够接收他们。

 

刚开始,我对这一项目很有热情,觉得是件好事——负责任的大国嘛,就应该是这样子。记得当时我的一位好友还在网上感慨,说在我们的求学阶段,中国还是个第三世界的穷国,当时的发达国家以各种形式给了我们许多帮助,现在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应该对世界有所回报,自己情况好一点了不该忘了当初的穷哥们。

 

他说的的确很在理,比如设在意大利蒂利亚斯特的ICTP(Abdus Sal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学者们提供了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进修、跟国际顶尖学者交流和学习的宝贵平台。我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读博士的三年,每年夏天都泡在那里,不但往返路费全包,食宿全包,还给生活补助。

 

除了短期项目以外,ICTP 和 SISSA(意大利高等研究院)还有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做得非常成功,为这些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在中国有大家比较熟悉的王孝群老师,卢仲毅老师和龚新高老师等,都是那里培养的。

 

中国人以外,ICTP 也走出了几位非常优秀的学者,比较有名的有来自格鲁吉亚的George Jackeli,即大名鼎鼎的“George from Georgia”。他是开拓自旋轨道耦合强关联系统这一重要领域的关键人物之一。再比如,伊朗谢里夫理工大学的S.A. Jafari。从 ICTP 毕业以后,他在日本东北大学和 RIKEN(理化学研究所)工作了许多年,前些年回到了祖国伊朗,在相对艰苦和闭塞的条件下坚持工作,在自旋电子学和拓扑材料领域做了很有意义的工作。


这些成功的案例说明,第三世界国家有不少好学生,是尚未充分开发的智力资源库。但是,由于这些国家欠发达的现状,他们的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平均水平当然是远低于中国国内的,但其中也必然存在着一些天才,问题是我们怎么能把这些好苗子挑出来。


过去11年,来华留学生逐年增长,从2008年的223499人,增加到2018年的492185人,十一年增长率达到了120%。数据来源:中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本图统计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现在的状况是,我们每年收到海量的来自巴基斯坦、伊朗和一些非洲国家的学生申请,可他们的简历里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可靠性也成疑。我们不知道这些学生通过了哪种形式的选拔,中科院也不组织任何的集中面试,导师完全是抓瞎,只是作为一个任务接下来。

 

从我听到的反馈来看,几乎没有一个成功的。

 

注意,我这里定义的“成功”只是达到中国学生的平均水平而已。甚至,有些留学生实际上是在导师和师兄弟姐妹们的“包办式”帮助下,才得以完成博士论文的。

 

由于听到的负面结果太多,后来我决定不招收留学生。因为要对学生负责,我不能带过多的学生,所以每个名额都是宝贵的——如果为了招收水平差的留学生而挤掉国内水平高的学生,太不公平。我没法说服我自己。

 

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扩大规模和追求质量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如此大规模招收来华留学生,必然造成泥沙俱下,真正优秀的学生反而被混杂在大量平庸之辈之中难以分辨。

 

前几天在朋友圈讨论的时候,还有同事说第三世界国家普遍教育欠发达,他们的学生也许就是这个水平。从统计学的角度看,这个说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把相应国家内最好的学生挑出来,吸引他们来中国留学?

 

中国政府在第三世界国家不是办义务教育,既然投入了那么多资源去做这件事,为什么不能精心组织选拔,尽可能把这个国家真正的精英吸引到中国来呢?

 

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教育水平还没有从文革造成的破坏中恢复,学生的水平也良莠不齐,当时的美国给予了中国很大的帮助,接受了大量的中国留学生前去留学,其中最知名的项目就是物理领域的 CUSPEA,即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

 

CUSPEA 的选拔考试制度被事实证明是非常公正和高效的,因此 CUSPEA 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培养了一批国际顶尖的物理学者,人数众多以至于我在这里不能一一列举。这是中美两国合作为国际物理学界所做的重大贡献。

 

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借鉴 CUSPEA 的成功经验,搞一个招收第三世界国家物理研究生的 CUSPEA 呢?可以由教育部和科学院来统一组织考试,把来自伊朗、巴基斯坦或者马来西亚的“文小刚们”(1981年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通过CUSPEA,现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招收到中国来读研究生,这样不是很好吗?

 

2016年度我国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来源教育部网站,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301/170301_sjtj/201703/t20170301_297677.html


目前,除了第三世界国家以外,韩国也是在华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国之一。韩国的高等教育很发达,但是跟所有东亚国家一样,韩国高考的竞争也是空前残酷的。韩国的高中生(或者说他们的父母)对首尔大学的崇拜和向往,丝毫不亚于他们的中国“难友们”对清华、北大的渴望。去年大火的韩剧《天空之城》就是以此为主题,在韩国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其实,至少在笔者比较了解的物理领域,国内的几个一流大学如清华、北大、国科大等,无论在师资水平还是实验设备方面,目前是领先于首尔大学的。如果中国的这几个一流大学能真正地国际化,比如主要课程用英语授课,学校的管理方面也更多地采纳国际通用的做法,那么中国的顶尖高校对韩国学生是会有吸引力的。

 

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品牌。

 

如果一开始严格控制质量,招少量优秀的留学生精心培养,用心把品牌树立起来,后面的路就会越走越顺。

 

反之,如果一开始就大量招收三流学生来维持规模,品牌形象如何建立?而真正好的学生是不愿意来跟差生为伍的,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只怕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编辑部立场。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