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抗战教育史上光辉一页 | 王丹红专栏-深度-知识分子

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抗战教育史上光辉一页 | 王丹红专栏

2020/07/12
导读
寻找封存的历史

华西协合大学 图源:Stock Photo - West China bell tower at Huaxi Medical University



1937.7—1945.8,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70%以上的沦陷区大学和研究机构迁移至大西南(四川、云南和贵州);当时,成都、重庆、昆明和宜宾李庄,并称为大后方。

“云生西北 雾锁东南”。横断山脉以南的云南昆明,因云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今天感动无数国人;横断山脉以北的四川,接收了约65%以上的内迁大学,成都市华西坝上的华西协合大学,以一校之力,先后接纳来自南京、济南、北平的五所大学,成为战时 “华西坝五大学”,对国家教育作出卓越贡献,却少有认知。

今天,我寻找这段封存历史。



撰文 | 王丹红 (《知识分子》专栏作者)

责编 | 陈晓雪


●         ●         
 
2020年5月8日上午,在家里写稿的间隙,我在手机上浏览微博,突然,一张照片令我惊奇:作家何大草在新书上为我的好友陈晓雪签名。何大草是在我1990年代在成都晚报社的同事(他可能不认识我),陈晓雪则是在我2015年后在北京《知识分子》的编辑,他们怎么会在我的故乡成都相遇呢?
 

2020年5月,何大草(左)、陈晓雪(中)在成都  照片来自何大草微博

 

“相逢意气为君饮”



我仔细阅读何大草的微博,发现他应该是在成都市中心的屋顶樱园,为自己的新书《春山——王维的盛唐与寂灭》签名,而我的编辑晓雪,像 “追星” 的大学生,注视着正在签名的作家。我想起来,几天前,晓雪曾在微信上告诉我,她要到成都。我在微信上向她求证,她确实人在成都,却好奇我怎么会认识何大草。
 
我1993年考入成都晚报社,何平(何大草本名)当时是报社文化新闻部主任,也是大名鼎鼎的记者。我脑海中对他的印象是:1980年代中期,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的他,和朋友骑着摩托车,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上追踪采访电影明星刘晓庆。1998年,36岁的他从如日中天的报社辞职,到市郊狮子山傍的四川师范大学文学系任教,也是惊人之举,我心生佩服。
 
成都晚报社是我走上写作之路的起点;2000年,我成为中国科学院科学时报社记者;2009年,我随家人到美国定居;2015年,我成为《知识分子》专栏作者。在阅读和写作之余,会关注成都的老同事,陈洁(笔名洁尘)、王鹤、何大草等,欣喜佩服他们时有佳作问世。
 
2015年春天回成都时,我专程到新闻界同行熊燕开办的屋顶樱园午餐,并买了若干本本地作者签名的书,这里可步行至我曾经的办公室,虽然它早已烟消云散了。
 
我怎么想得到,2020年春天,一张陈晓雪在何大草签售会上的照片,让我发现故乡被湮没半个多世纪的一段历史。
 
问晓雪,这是不是 “相知无远近 万里尚为邻”?
我却是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读何大草的博客文章,不仅读出抗战时日本空袭成都的惨烈一页,还发现我的大学被封存的前世。
 
从1983年上大学开始,我一直以为,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源于1953年院系调整时从四川大学分出的 “成都工学院”,1978年 “成都工学院” 改名为 “成都科学技术大学”。但事实上,我的大学更早源于1952年从华西大学分离出来的化学工程和轻工业学院,并在1954年与四川大学工学院等合并为“成都工学院”。
 
在大学毕业30多年后,我才恍然大悟:华西协合大学(1950年,解放后,华西协合大学改名为华西大学 )应该是我真正母校,而且,它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八年岁月时,接纳了五所来自沦陷区的大学,为中华教育弦歌不缀做出卓越贡献。
 
.
 目 录 

1. “万千国人像已忘掉 你的死是为了谁?”

2. 华西坝 海明威演讲

3. 华西坝 五大学

4. 消失在风中

5. “写下就是永恒”


1


“万千国人像已忘掉
你的死是为了谁?”
 

林徽因(1904-1955)和弟弟林恒(1916-1941)

 
三年了,你阵亡在成都上空
这三年的时间所做成的不同
如果我向你说来 你别悲伤
因为多半不是我们老国
而是他人在时代中辗动

我们灵魂流血 炸成了窟窿

—— 林徽因 1944年6月 《哭三弟恒》

我开始在网上查阅何大草的资料,读到他2019年10月14日的博客文章《鱼和成都》,回忆其父母1941年春在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初次相遇、十年后奇迹重逢的姻缘。
 
字里行间,我读到了心痛的一页: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空袭成都。1941年4月14日,因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华西坝五大学演讲,何大草的父母在华西协合大学钟楼旁的荷花池偶然相遇。也是在这一天,建筑师梁思成从成都回到宜宾李庄家中,带回在成都空战中牺牲的林恒的遗物。林恒是梁思成夫人林徽因的弟弟,这一年,他年仅25岁。
 
天上人间,读何大草2019年的文章和林徽因1944年的诗,拼凑出我的家乡成都和崇庆县在日本空袭中的惨烈情形。
 
我是在2017年写林徽因的文章时,读到她写的诗《哭三弟恒》,第一次知道成都和崇庆县在抗日战争中被空袭、中国空军英勇抗击的史实;2020年5月,我读何大草的文章,第一次知道家乡人跑空袭中的经历。这是我祖辈父辈曾经历的战火人生,而我却一无所知。
 
林恒是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小弟弟,出生于1916年,父亲林长民1925年去世时,他不到10岁。1935年,19岁的林恒从福建考入北平清华大学机械系。当时,梁思成林徽因在北平营造社从事古建筑研究,家在皇城里的北总布胡同三号。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抗日战争,林恒放弃清华学业,成为中央航空学校第十期学员;梁成思林徽因夫妇带着家人一路流亡到昆明,1940年冬天,从昆明移居到四川宜宾李庄。
 
1940年春,林恒从航空学校毕业,成为驻守成都的飞行员。当时,民国政府已从南京迁都重庆。为逼迫中国投降,日军持续对重庆、成都等进行空袭。
 

五大队第十七中队队员,拍摄于柳州机场,左起第三人为林恒

 
1941年3月14日,成都防空司令部接获日军空袭警报,作出空战布暑;中午,12架日机在双流太平寺机场低空扫射,中国空军第三、第五大队驾驶31架苏式1-53型飞机升空迎战,其中有5机在崇庆上空掩护。这次战役,中国空军飞机被击毁八架,敌机被击毁六架,包括林恒在内的8位中国空军牺牲,林恒驾机被击落在双流机场附近,阵亡。
 
获悉噩耗,梁思成从宜宾经重庆到成都,收殓林恒遗体,掩埋在一处无名墓地。他收拾了林恒的几件遗物,包括一套军装、毕业时部队配发的 “中正剑”,以及林恒飞机的一块残骸,于4月14日回到宜宾李庄。
 
稍后,梁思成在给好友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的信中写道:

 

3月14日,她的小弟弟林恒,就是我们在(北平)北总布胡同时叫三爷的那个孩子,在成都上空的一次空战中牺牲了。我只好到成都去给料理后事,直到4月14日才到家。我发现徽因的病比她在信里告诉我的要厉害得多,尽管是在病中,她勇敢地面对了这一悲惨的消息。

 
信中还有林徽因写的一个字条:


我的小弟弟,他是一个出色的飞行员,在一次空战中,在击落一架日寇飞机后,可怜的孩子,自己也被击中头部而坠落牺牲。

 
三年后,在李庄的病床上,40岁的林徽因再次接到林恒战友空战牺牲的消息,悲痛写下诗歌《哭三弟恒》:

 

啊 弟弟不要伤心

你已做到你们所能做的

别说是谁误了你 是时代无法衡量

中国还要上前,黑夜还在等天亮

 

抗战时,林徽因在四川宜宾李庄家中 照片来自网络

 
2017年初,在美国家中,我准备写林徽因家族建筑师文章时查资料,读到林徽因诗作《哭三弟》,才确切知道抗日战争时发生在四川家乡的这段悲壮历史(吾文:林家建筑师:林徽因 “鸣而逝” 林璎 “鸣而生”)


黄孝逴纪念碑。1939年6月11日的日军空袭,炸毁了华西坝上的一座小洋楼,华西协合大学药学系二年级女学生黄孝逴,在赶往救护队途中中弹牺牲。1940年,华西女生院建起一座地平式日冕式样的纪念碑,碑文《己卯六月寇机袭击成都黄孝逴女士参加国际救援队殉难周年纪念碑成征题》:一往当仁与难逢 名褒烈烈见丰碑 自从血染黄泥地 十字花行草亦红。但如今,黄孝逴纪念碑已不复存在。

图文源自杨光曦文《我家住在华西坝》https://www.myhxf.org/documents/wojiazhuzaiHX.htm
 
林徽因在哀悼弟弟的诗中问道:小时候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 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然而,事实上,对于1960年代出生成长于四川崇庆县的我来说,这段故乡祖辈和父辈的经历,不是忘记,而是根本不知道。何大草写父母在1941年在华西坝相遇、相识、重逢的文章,像一只闪闪发光的荧火虫,照亮了那一段被湮没的日子。
 
根据何大草文章的线索,我进一步查阅资料,拼凑出抗日战争期间的图景:成都的天空,林恒和他的空军战友勇敢抗击敌机;地上,华西坝上的大学生们互相帮助跑空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抗战到底的形象,活生生地浮现在我眼前。
  

2


华西坝 海明威演讲


1941年4月,重庆,宋美龄与海明威夫妇

 

抗战八年中,日本军机轰炸我成都二十二次,伤同胞二千零二十八人,死同胞一千三百九十人。而以1941年7月27日为最惨烈,伤同胞九百零五人,死同胞六百九十八人,这一天,对成都人来说,是烈火地狱的一场大恐怖。

—— 流沙河 《芙蓉秋梦·老成都》


何大草在文章中写道,父母最初相遇的时间是1941年4月的一天,地点是华西协合大学钟楼下的池塘边。这是我熟悉的地名。
 
1983-1988年,我的高中好友在四川医学院(华西协合大学在1952年后的校名),距离我所在的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只有一站公车汽车的距离,周末时我常到华西坝去找同学玩。
 
何大草的母亲余文年当年11岁,姐姐余英年在华西协和大学家政系读书,余家住在成都文庙前街。1941年4月的一天,姐姐回家告诉爱读小说的妹妹:美国大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已从重庆飞抵成都,要到华西坝演讲,你要来听一听,开一开眼界。父亲余先生也鼓励小女儿去听这场演讲。余先生是成都第二师范学校的教务长,余夫人三年前去世,他以修纂《成都城垣考》自娱,大女儿承担了家政。
 
何大草在文章没有说明海明威华西坝演讲的具体日期。资料显示,海明威夫妇1941年4月6日乘飞机抵达重庆,在重庆考察8天后,前往成都,并于4月15日飞离成都飞往新加坡。由此推算,海威明夫妇在成都的时间是4月13-15日,在华西坝的演讲应该是4月14日,星期一。
 
这一天,余文年坐着黄包车(成都的人力三轮车)到华西坝。海明威在大学的小礼堂里演讲,礼堂里人山人海,窗台上也坐满了人,她到晚了,站在最后面,只听到海明威演讲的最后几句话,然后是暴风雨般的掌声,人潮决堤般地向后涌,她看见姐姐簇拥在海明威一侧,这位大作家左手悬空在姐姐的书上签了一个名,动作夸张得像莎士比亚挥动鹅毛笔。  

华西协合大学和钟楼。钟楼 荷花池  来源:Stock Photo - West China bell tower at Huaxi Medical University

 
涌动的人潮将余文年挤退到了钟楼下的池塘边,她看见一位个子高大的青年伫立池塘边发呆,一动不动,她以为他有什么事想不开,就和他讲话,方知他是抗战时从沦陷地内迁到华西校园的齐鲁大学学生,因远离家乡而想念母亲。当姐姐到池塘边找到妹妹时,也认识了这位山东青年何先生。
 
这本来只是一次偶然的相遇,但不久后的一场空袭让他们再次相见。一天,因姐姐生病在家,余文年到华西坝帮姐姐取书,遇到空袭警报,她随着学校师生朝南边的郊野跑去,不小心陷在稻田里,跑在前面的何先生将她拉起来。空袭警报解除后,他坚持护送腿受伤的她回到家中。余文年喜欢这个大哥哥,希望他能和姐姐结婚,因为她实在不喜欢姐姐的另外一个追求者:正在重庆上大学的游先生。
 
何先生就这样成为余家客人。六月的一天,为了帮助姐姐的婚姻大事,余文年出主意让两个追求者通过钓鱼比赛以决胜负,时间定在1941年7月27日,这是重庆和成都大学放假的日子。比赛刚一开始,空袭警报拉响了,日军从空中对成都狂轰乱炸。
 
两个青年终于提着装着鱼的水桶回到了余家。何先生说:“俺不相亲了,俺,这就报名打仗。”
 
余先生抽了一袋叶子烟,对他说:


“成都就算炸平了,按着我的《城垣考》,也能再建一个成都来,我们还要活下去,该相亲也还要相亲,你去打仗吧,多一个牵挂,你就能活着回家来。”

 
何先生输了这场钓鱼相亲比赛,余文年送他出门,并陪他走了一段路,对他说:“你去打仗吧,等你打仗回来,我就嫁给你。”
 
十年后,1951年的一个秋天的傍晚,身穿土黄色军装、臂戴红袖章的何先生,敲开了余家大门,21岁的余文年向鱼一样跃出来,扑到在他怀里。这就是何大草父母的爱情故事。  
 
何大草的文章显示,1941年,他的父亲是从山东内迁到成都华西坝的齐鲁大学学生,他的姨妈是成都协合大学的学生,也就说是,他们是抗战时 “华西坝五大学” 的学生。

 


3


华西坝 五大学

 

老成都地图 皇城与华西协合大学相对位置   


成都自古西南名郡,文物之盛,资源之富,风土之美,冠于全国。故中原有警,而西南转为人文荟萃之区,此徵之既往已然者也。民国肇兴,华西协合大学于焉成立, 规模宏伟,设备完善,而校园清旷,草色如茵,花光似锦,不仅为成都名胜,亦西南学府,四方人士心向往之。而蜀道艰险,未遑身临其境也。

抗战军兴,全国移动,华西协合大学张校长凌高博士虑敌摧残我教育,奴化我青年,因驰书基督教各友校迁蓉勿使弦歌中缀。其卓识宏谋因已超乎寻常,使人感激而景 仰之矣。既面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齐鲁两大学先后荘止。而燕京大学亦于太平洋战起被迫解散,旋即复校成都,于是有华西坝五大学之称。

《五大学联合办学纪念碑文》

金陵大学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齐鲁大学 燕京大学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六月三十日

我根据何大草文章所提供的线索查资料,发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沦陷区大学内迁的一段尘封历史:位于成都华西坝的成都协合大学,抗战时接纳了四所大学,来自南京的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来自山东的齐鲁大学。
 
1941年秋,中央大学医学院迁出,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燕京大学到成都复校,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部分师生也融入华西坝。因此,加上 “坝主华西协合大学”,人们习惯上将这一时期称为 “抗战五大学时期”。
 
横断山脉示意图

 “云生西北,雾锁东南”。抗战时期,横断山脉以南的云南昆明,是感动无数人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而以北的成都华西坝五大学,同样对国家教育作出卓越贡献,却被湮没和遗忘。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开始时,中国大约有108所高等院校,它们主要分布在北方大都市和东南沿海城市。为保存国家教育文化命脉,民国政府采取了抗战与建国双管齐下的策略,在教育部的统筹安排下,大约有70多所高校从沦陷区迁往大后方,其中迁往大西南(四川、云南、贵州)的高校有56所,到四川的最多,约46所,成都接待约8所,5所集中在华西协合大学所在地华西坝。

  

“抗战军兴,全国移动。华西协和大学张校长凌高博士虑敌摧残我教育,奴化我青年,因驰书基督教各友校迁蓉,毋使弦歌中辍。”

 
这是1946年6月30日,即将复员的金大、金陵女大、齐鲁和燕京大学共同草拟的一篇纪念碑的碑文。
 
1937年10月,中央大学医学院和畜牧兽医系迁移成都;1938年1月和2月,金陵大学师生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师生先后抵达,同年,齐鲁大学也迁到华西坝上,加上华西协合大学,五所教会大学形成了 “Big Five”,即 “华西坝五大学”,这是抗战时文化西迁的壮丽图景。
 
华西协合大学成立于1910年3月11日,由当时在成都的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四个教会海外传教机构(差会)联合创办,1918年,美国圣公会加入。校址地老成都皇城南边—— 华西坝,当时成都市民称其为 “五洋学堂”。
 

华西协合大学地理位置示意图

 
成都燕京大学的学生唐振常回忆道:“过万里桥,左转,前行,即是当年全国校地之大,校园之美,无出其右者的著名的华西坝。”
 
华西坝位于老成都南门外二里、锦江河南岸、南台寺之西的风景清幽之地,古名 “中园”,曾是刘备游幸之地。五代时,这里建成的蜀宫别苑,园内有百年老梅状如苍龙,故又称 “梅龙”、“梅苑”。南宋诗人陆游居四川时,曾记述:“成都城南,有蜀王旧苑,多梅花,百余年古木”。园林之美,却在元明两代中毁于战火。张献忠(1606-1647)入成都后,在这片大平坝上屯兵、阅兵,被称为 “御营坝”;1910年,“御营坝” 成为洋学堂所在地,更名为 “华西坝”。1930左右,华西坝占地约1000亩。
 
五所大学齐聚华西坝上,而人员剧增至大约3000人。

成都学者岱峻2013年出版《风过华西坝—— 战时教会五大学纪》。据他统计,当时五大学有文、法、理、医、农等五个学院六七十个学系,应该是战时中国规模最大、学科设置最完整的大学。这一规模超过了当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

金陵大学的就餐时间,学生们在阳光下席地而坐。

来源:抗战时期成都的华西坝“五大学”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1344f00102vtrb.html

 
战争之初,成都物美民淳,坝上五大学经费基本能够保证,学生们对伙食基本满意。齐鲁大学华西坝校友回忆:早晨馒头、稀饭、小菜等,中午和晚间,都是四菜一汤,星期六或节假日,还要加菜打牙祭,菜有糖醋排骨、豆瓣鱼、韭菜炒肉丝、宫保鸡丁、红烧肉等......时常变换,花样百出,口味新鲜,令人食量大增。其时,教育部对沦陷区学生都发给贷金,付伙食费之外,还略有剩余。
 
华西坝亦留下学术大师的风采。国学大师陈寅恪(1890-1969)在坝上开 “魏晋南北朝史”、“唐史”、“元白刘诗”等课程。他一身长袍马褂,一手拿黑布包袱,一手提一瓶冷开水步入讲堂,“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他著词描写华西坝风光:
 

浅草方场广陌通,小渠高柳思无穷。

雷奔乍过浮香雾,电笑微闻送远风。

 
抗战时期,大师云集华西坝,四川受益良多,尤其在医学、农林、社会学、新闻学、法学、图书馆等领域。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拥有一流教学和医学设备,先后加入的中央大学医学院、齐鲁大学医学院,呈一时之强;中央医学院的外科和内科、齐鲁医学院的病理学、华西的牙科、药学、眼耳鼻喉科,优势互补。
 
据岱峻、严友良之文,金陵大学农学专家章之汶、沈宗翰培养出 “百万华棉”、“小麦2905” 等优质良种,掀起战时中国 “绿色革命”;园艺专家胡昌文、章文才,选育出一大批良种水果,尤其是柑橘,今日江津广柑、华西牛奶、幸福梅林等,皆由金陵大学农学系先贤所赐。
 
1942-1946,燕京大学新闻系也是人才辈出,1979年邓小平首次访问美国的20名随员中,燕京大学校友7名,其中4人毕业于成都燕京大学新闻系。
 
抗战时,蒋经国在成都曾感慨:


“我们看到华西坝的建筑和管理,心里感到非常难过。华西坝是外国人经营的,那里非常清洁整齐。我们参观了华西协合大学,再反过来看一看成都,好像是隔了两个世纪。在成都街上有所谓鸟市虫市,那里买鸟的,提鸟笼的,都是些无业的青年……”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流亡内地的大学计划迁回故乡。
 
1946年6月30日,返迁之际,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燕京大学,共同撰写《五大学联合办学纪念碑文》,文中写道:

 

“而华西协合大学之校 舍、图书馆及一切科学设备亦无不与四大学共之。甚至事无大小,均由五大学会议公决,而不以主客悬殊,强人就我。即学术研究,亦公诸同人,而不以自秘,此尤 人所难能。若持之以恒,八年如一日,则难之又难者也。”

 

1946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师生告别望江楼,乘木船顺江而下,即将迁回南京。

来源:抗战时期成都的华西坝“五大学”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1344f00102vtrb.html

 
有《渔家傲》赞华西坝五大学:

 

协合门前江水绕,难中还看蜀山好。烽火北国才俊到。同执教,挽危唱响“渔家傲”。  

八载艰辛幽梦少,骄骢嘶震昏和晓。华西有缘追大道。胜利了,更知护守通灵宝。

 


4


消失在风中

 

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

—— 林徽因 1946年6月 《哭三弟恒》


左:西北联大师生穿越秦岭 
右:走在交通大学重庆校区大道上的交大学生
来源:抗战时期主要大学迁移图http://news.12371.cn/2015/08/25/ARTI1440467582696360.shtml
 
1949年之后,教会大学遭遇拆分。
 
1949年8月30日,毛泽东在《 “友谊”,还是侵略?》一文中强调:“美帝国主义比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 ‘慈善’ 事业和文化事业。”
 
1949年12月,成都解放后,新政府接管了华西协合大学,外籍教师归国;1950年,华西协合大学改名为 “华西大学”。
 
1950年6月1日,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统一的方针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或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同年6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有步骤、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带来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
 
华西大学开始被拆分:
 

1950年,农业和艺术系整合为西南农业研究所,并演化为位于重庆的西南农业大学;

1952年,华西大学教育等专业合并到四川师范学院;化学工程和轻工业学院独立为四川化学工业研究所,先后演变为成都工学院、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最后合并入四川大学;

1952年,经济系被整合到四川财政和经济研究所,并于1985年改名为西南财经大学;

1952年,艺术和科学系被四川大学接收。
 
1952年,以苏联为模板,全国开始更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华西大学除医学和药学专业之外的专业全部被调离,同时也有其他高校的医学专业调入。1953年,大学改为 “四川医学院”;1985年,“四川医学院” 改名为 “华西医科大学”,并于2000年被并入四川大学,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自从1983年8月上大学后,我一直以为我的大学源于1952年院系调整时从四川大学分出的“成都工学院”,并在1978年改为 “成都科学技术大学”。30多年后,读了何大草的文章后,探幽索微,才发现 “成都工学院”源于华西协合大学。感谢亲历者和历史学家们留下的记忆、文字和照片,让后人得以知晓,成都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抗战史的光辉一页。
 
2005年,曾在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学的南怀瑾,为纪录片《去大后方》写主题曲:

 

收拾起山河大地一担装,去后方。

历尽了,渺渺途程,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大江。

似这般寒云惨雾和愁苦,诉不尽国破家亡带怨长。

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走他乡。

  


5


“写下就是永恒”

 

历史学家顾颉刚(1893-1980)抗战时客寓成都,在华西坝主持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39年秋从昆明到成都时感慨良多,他说:“在前方,枪炮声音惊天动地,到了重庆是上天下地,来到华西坝使人感到欢天喜地。”

回顾这段被湮没的历史,他说:“我们站在教育的立场上,站在服务社会的立场上,这些史迹是值得称赞的。这些史迹现在固然因为没有人宣传而觉得黯淡,但在将来一定会有万丈光辉的。”

从1988年开始,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研究了中国大学抗战时内迁的经历。他在书中写道:“八年抗战,中国大学不仅没被战火摧毁,还发展壮大,这实在是个奇迹…… 对于大学来说,规模不等于水平,更不等于贡献;但无论如何,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被战火摧毁,反而越战越强,这点很让人欣慰。”
 
陈平原和同事们整理抗战时中国大学内迁资料,看见中国政府和学者们在保存学术实力、庚续文化命脉上的艰苦努力。他认为大学内迁历史:
 
第一,在组织上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搬迁,中央大学连农场的鸡鸭牛羊都带上,这是一所大学的信念;
 
第二,在精神上不是逃难,而是一种弦歌不辍,走到一个地方就停下来读书,炮火来了搬起铺盖卷继续走;
 
第三,教学上,不是应急而是长远打算,教育部要求 “战时如平时”,教学上不要动,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口多但大学生少,吸取一战时教训。一战时英国、法国将大批大学生送上前线,战争结束发现没有人才了。中国当时总共四万大学生,上前线也没有用,我们有的是兵源。教学不要应急,社会需要的是战后建设需要的人才。
 

《五大学联合办学纪念碑文》 金陵大学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 燕京大学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六月三十日 来源:http://www.wchscu.cn/news/learn3/28959.html

 
华西协合大学创办于1910年,今年是创办110周年纪念。110年的过去并不遥远,但对我来说,却仿佛是隔着浓雾笼罩的万水千山,像天方夜谭一样遥不可及。
 
成都作家何大草的文章、文化学者岱峻的书,等等,他们个人、家族的回忆和学术研究文章,像丛林迷雾中的点点萤火,照亮往日岁月。
 
回顾这段历史,顾颉刚曾说:“我们站在教育的立场上,站在服务社会的立场上,这些史迹是值得称赞的。这些史迹现在固然因为没有人宣传而觉得黯淡,但在将来一定会有万丈光辉的。”

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Fernado Pessoa,1888-1935)在《惶然录》中写道:写下就是永恒。
 
我会继续研究我的故乡、我的大学的这段光辉历史。
 

(第二稿:2020年7月9日 星期四 6:00PM)

参考资料

1. 何大草:鱼和成都 2019-10-1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412db30102ys6v.html

2. 抗战时期中国西部两个“联合大学”的历史性贡献  http://www.krzzjn.com/html/68469.html

3. 林恒 中国空军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E%97%E6%81%92

4. 五大队第十七中队 林恒 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gb_666.htm

5..雷文景:艰难的人文时世——抗战时期成都华西坝逸闻录 https://www.myhxf.org/documents/history_renwen.htm

6 . 抗战时期成都的华西坝“五大学”(上)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1344f00102vtrb.html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她叫华西坝 (组图)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708045.html

7. 陈平原:中国大学西迁的历史、传说与精神 http://history.sina.com.cn/bk/kzs/2014-08-08/145897227.shtml

8. 华西坝五大学:战时另一座西南联大 https://cul.qq.com/a/20150814/033822.htm

9. 风过华西坝:战时教会五大学拼图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312777/

10. 成都华西坝 五大学联合办学纪念碑文  http://www.wchscu.cn/news/learn3/28959.html  

11.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华西坝的烽火岁月 https://www.qlyxb.sdu.edu.cn/info/1007/5431.htm

12. 燕京大学的成都岁月:华西坝版的“西南联大” https://www.sohu.com/a/351466652_220095

13. 岱峻讲述当年华西坝:海明威在此吼叫般演讲 2014年4月27日  成都商报电子版 https://e.chengdu.cn/html/2014-04/27/content_466470.htm

14.  岱峻著 《发现李庄》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9 - Lizhuang (Sichuan Sheng, China) - 285 pages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about/%E5%8F%91%E7%8E%B0%E6%9D%8E%E5%BA%84.html?id=kG10QwAACAAJ

15. 孔戈碧:《惶然录》 写下就是永恒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0627/c404092-30089639.html

16. 杨光曦文《我家住在华西坝》https://www.myhxf.org/documents/wojiazhuzaiHX.htm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