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上海要准备好医疗资源,以应对境外输入病例-深度-知识分子

张文宏:上海要准备好医疗资源,以应对境外输入病例

2020/04/26
导读
现在上海面临着境外输入病例,也在严格地控制疫情的发展
pixabay.com

撰文 | 仲英杰
责编 | 陈晓雪
 
 ●          ●         

已经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出了难题,世界各国疫情防控、患者救治等的经验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也引发了人们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思考。
 
4月18日晚,在健康中国国际公共卫生管理培训主题研讨会的视频直播中,来自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5位学者讨论了急性新发传染病的临床救治和救治体系建设。会议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兼任肝病中心主任王贵强主持。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介绍上海疫情防控经验时指出,上海在疫情早期实现了疑似病例全检测及密切接触者良好追踪,由此控制了疫情暴发。张文宏介绍,现在上海面临着境外输入病例,也在严格地控制疫情的发展,“期望能够在早期就将疾病进行控制,尤其是轻症和中症的时候,不要让他们向重症、危重症发展。” 他同时表示,上海没有美国或波士顿那么多的ICU床位,因此如果在未来几个月里还有高峰的话,“我们要准备好我们的医疗资源,准备好重症资源,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面对这些境外输入的病例”。
 
在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方面,张文宏介绍了氧疗、抗凝治疗、抗炎治疗等支持疗法。
 
对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在武汉工作2个多月的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进一步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没有经验来支持某一种药物特别地有效。目前多采用张文宏教授以上所提到的氧疗、抗炎治疗尤其是抗凝治疗等疗法,同时需要检测重症患者的抑郁等生化指标并及时干预。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感染科主任史蒂文·戈登(Steven Gordon)介绍,目前美国主要面临检测不足的问题,而系统性的方法有助于限制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从美国自身的经验来说,分层诊治尤为重要,首先要进行足够的检测,再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并尽量把他们放到临床研究中。
 
对于美国的救治情况,剑桥健康感染科主任、哈佛医学院助理教授布鲁诺-穆塔(LouAnn Bruno-Murtha)以美国波士顿社区医院为例做了进一步介绍。穆塔指出,波士顿社区医院在较大的负荷下运转,并出现了检测试剂短缺、个人防护用品不足的问题,例如N95口罩已在反复消毒使用。他还谈到,社区医院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与隔离条件均不足。目前,他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呼吸门诊,专门对进来的患者进行分诊,而对于一些有轻中度症状的患者可以直接看呼吸门诊,然后回家自我养疗、隔离。“这会大大降低我们医疗系统的压力,也可以让尽量多的患者不要堆积在医院,这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布鲁诺-穆塔说。
 
来自荷兰的著名病毒学家、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荣誉教授奥斯特鲍斯(Ab Osterbaus)指出,欧洲在疫情早期采取了缓和的措施,后随着疫情的发展防控措施逐渐升级。目前对于欧洲多数国家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检测问题,并倡议在各个国家进行新冠病毒早期检测,将患者隔离治疗,才能走出危机。
 
此外,上述五位专家还对 “炎症因子风暴”、“合并疾病”等问题做了探讨。
 
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戈登介绍,美国存在一些易感人群,如20%的病亡率发生在疗养院,美国还存在肥胖、吸烟的问题,大多数死亡的病例是合并疾病,但同时也有健康人死于新冠。
 
来自荷兰的奥斯特鲍斯认同戈登提出的无合并症患者死于新冠的现象,这提示早期病态肥胖是死亡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他还表示,未来疗养院人员和无家可归人员可能造成疫情第二波增长。
 
对于炎症因子风暴患者的治疗,李太生表示,目前发病机理不清楚,从治疗上来讲各种重症支持疗法非常重要,但要迈过三关:初期要警惕患者病情加重、及时给病人使用气管插管以及插管1周之后要注意合并感染。此外,李太生认为激素或会影响免疫系统、加重病情,由此反对给病人使用激素治疗。
 
张文宏认为,重症病人的死亡最终是上升呼吸衰竭不能被缓解,由此氧气治疗是最为关键。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是在早期阻止疾病的进展,不要让它发展到中后期,由此提高治疗成功率。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