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科的“鱼”和“熊掌”——教学和科研能否兼得?-深度-知识分子

青科的“鱼”和“熊掌”——教学和科研能否兼得?

2019/01/31
导读
你如何看待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对你来说,科研道路上的“鱼”和“熊掌”分别是什么?

6

你如何看待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对你来说,科研道路上的“鱼”和“熊掌”分别是什么?


撰文 | 一块肉饼

编辑 | 金庄维


就在不久前,青科频道对“科研道路淘汰率”的话题做了一期探讨。评论区出现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


读者A:“非要逼自己拼命搞科研吗?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好好上课不行吗?”

读者B:“学校说,不可以。”


科研和教学,孰轻孰重?青年科研人员该如何选择?


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是,科研和教学一定存在矛盾么?它们是否真的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又或者说,其实“鱼”和“熊掌”在学术的道路上,是相辅相成的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知乎上进行了一番小调查。根据部分知乎用户的反馈,将大家的想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青年人做科研,教学留给老前辈,分工应明确

科研人员只是一个笼统的名称,内部还存在更进一步的分化。所在位置的不同决定了处境的不同。对于奋战在一线的科研人员而言,单枪匹马,时间又何其宝贵,往往只能取“熊掌”(科研)而放掉“鱼”(教学)。而对拥有教学和科研团队的“成熟科研人员”而言,“鱼”和“熊掌”才可以兼得。可是,在青年时期就能“成熟”的科研人员微乎其微


自己学会并作出学术创新,和把专业知识通俗易懂地教给别人,这两者从来都不是等价的。”知乎用户@甜草莓如此理解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区别,“好的教学非常依赖教师本身对行业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学术领袖的课程非常有吸引力。他们已经有了学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他们自己就是这个过程的亲身经历者。而对于青年科研人员,他们自己解决问题都需要花费相当多的专门时间来查阅文献。说得现实一点,你能靠教学把自己教成学术大牛么?——不可能。”


和该观点相似的是,知乎用户@农夫三拳有点钱提出:“本就不应该让青年科研人员给学生上课,尤其是给本科生上课。”他认为,传道授业应该是老神仙们的事情。一来他们更有时间和功夫,二来他们才具备一定资格。换句话说,有部分人认为,青年科研人员的功力还不深,不足以让他们在教学上发挥光芒。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青年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呢?


先有教才有研,“me too”式科研连分母都不是

相反,有人认为,教学恰恰是科研的前提。我们不止一次听到,有人为了达到高产的目的,不断地在同一领域发表毫无创新和突破的论文。有人用了一个很巧妙的词归纳这一类事件:“me too”式科研


“对于我等庸才,做科研如果支持学生时代的老本,那会非常受限制。人类知识也不靠这种浅薄的基础获得发展。”知乎用户@孙尉翔认为,基础研究和教科书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一个科研人连教科书上面已经被广泛接纳和认可的学术知识都教不好,又怎能证明自己科研能力的高低呢?青年科研人员应该花一定时间探索如何“教”和“学”,以此作为基础,再来做“研”的事情。不然,“那就是浮在液面的泡沫,应该被刮掉,连分母都不是了。”


有匿名用户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教学的重要性:“请看到这个问题的老师们,认真备课,好好上课。讲台下坐的,可能有真的十分热爱这门学科的学生,一个好的课程能让他们少走不少弯路。这对你也许没那么重要,但对更加年轻的他们,却是举足轻重的。”——反之,糟糕的课堂不就是以身作则,实力劝退吗?是啊,所有的老神仙都曾是青年科研人员,而所有的青年科研人员都曾是学生。如果在学生时代,没有受到过质量过硬的学术训练,又怎么会走上科研路,抑或坚定自己的科研信仰?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科研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教学的确是第一步。

61

(图源:theodysseyonline.com)


不科研就会被淘汰,完美死循环里的祥林嫂

有人说,“就连‘无所不能’的费曼,在做其著名的物理学讲座的两年间,也是几乎不做研究的。”虽然这一情况真实与否可能只有费曼本人知晓,但的确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把两件事情——两件都需要大量时间精力且难度系数极高的事情——同时干好的人,实在太少了。时间对于青年科研人员的宝贵毋庸置疑,而是否能出足够的研究成果,在他们职业生涯的早期有着十分重要的决定权。


此前我们也讨论过科研道路淘汰率的问题,如果因为科研成果不理想导致被淘汰,那么谈何“鱼”,又谈何“熊掌”?因此有些人认为,对于青年科研人员而言,当务之急是先稳住脚跟。科研做不好,paper没发够,合同到期就要打包走人,多的是来接盘的后起之秀。但反过来想想,教学上虽然不怎么样,只要没出教学事故,基本不会被学校“劝退”,甚至有可能因为年资的增加,变成了科研结果出众的“老师傅”。这是一个颇为讽刺却无奈的观点。不得不承认,人在面临两难抉择时,会倾向于选择损失小的那一个


有人进一步拓展了这一观点:大规则是难以被少数群体的力量或意志改变的。一切讨论都必须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他将其描述为“Paper, Title, Fund”的完美死循环——没文章就没帽子,没帽子就没钱,没钱自然也就没文章——“就像祥林嫂。”他认为在现在高校的评价体系里,相比起科研,教学的作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大。如果青年科研人员把时间大量投入在教学,导致科研进度滞后,该如何面对科研上的考核呢?饭钱、房租、奶粉钱……压力只会越来越重,教学上的动力从哪里来?


决定的核心在于指挥棒往哪挥

不少知乎用户提出,以个人为对象讨论教学和科研之间的抉择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个人意志能决定的。有人用了一个“不太好听”的比喻来解释:真正干活的人就像马,马要听从马夫,而马夫要听从马车里坐的人。是否要把重心放在教学上,其实并不由青年科研人员说了算。不管在哪个行业,大家看中的核心因素无非就那么几个。而落在科研上,具体来说,就是高校及科研单位的招聘标准,学校的晋升路线,对paper或研究成果产出的要求(即“KPI”),资金的申请及批准制度等等——当然,还有收入及其性价比。


人的精力有限,资源自然也是有限的,资源的分配才是掌握科研人员工作重心的“指挥棒”


不少人认为,目前在中国,上述指标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成果,而不是教学成果。因此青年科研人员的选择更多时候不是基于喜好,而是形势所迫,现实所需。


这根本就是一个炸鱼问题!

我们希望以@威威的这段话来为今天的讨论做一个收尾:


科研是立身之本,教学是职业道德。你不随大流参加运动不可能,可是自己的良心底线要守住。别乱咬好人——所以楼主根本就是在炸鱼。


回答“科研和教学可兼得”的人的确是存在的,但由于数量太少,且并非亲身经历,出于严谨性的考虑,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也可以看出,这是多么稀少的情况。或许我们从一开始就把“鱼”和“熊掌”的定义搞错了,对于青年科研人员而言,所谓初心也许并不只有科研和教学两种选项。在许多问题上我们都知道,“非A即B”的想法往往会把自个儿绕进死胡同里去——所以,不如这么问吧:你如何看待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对你来说,科研道路上的“鱼”和“熊掌”分别是什么?


注:本文中引用的部分用户为匿名或不愿意透露ID者,文中已做相应处理和编辑。本文中列举的观点与赛先生立场无关。


参与讨论
1 条评论
评论
  • 孙尉翔 2019/02/07

    对于我等庸才,做科研如果支持学生时代的老本,那会非常受限制。字错了,应该是做科研如果只靠学生时代的老本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