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药神”共话:关于“救命药”的7个真相-深度-知识分子

与“药神”共话:关于“救命药”的7个真相

2018/07/31
导读
尊重专利也要尊重生命。

r/hj/zsfz1533256061.6719845.jpg

从左至右依次为:杨大俊、张琤、陆勇、鲁白、朱恒鹏、顾晋、菠萝(李治中)


整理 | 李可

责编 | 程莉


      


2018年7月29日,《知识分子》主办了首届“知识论坛”,本届论坛主题为“与‘药神’共话:何时老百姓能吃得起救命药?”,论坛由清华大学教授、《知识分子》主编鲁白主持,亚盛医药创始人、董事长杨大俊,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TiPLab IP Strategy联合创始人、生物医药领域执行合伙人张琤,拾玉儿童公益基金会创始人李治中,慢粒白血病患者 《我不是药神》主角原型陆勇进行了深度讨论。本文摘取讨论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分享给读者朋友。


中国原研药为何落后?


朱恒鹏


中国是原料生产大国,国外生产的这些药,很多原料是从中国进口的。但中国药品研发整体比较弱,有一点很关键,一般创新产品先占领本国市场,然后再去占领海外市场,很少有一个国家的产品在本国卖得不好却能在外国市场卖得很好。但中国国产药要占领本土市场是很难的,从市场环境上看这对我们创新不利。


杨大俊


从整个生态系统来讲,中国现在的创新技术跟国外距离越来越小。中国的科研机构包括清华、北大实验室的研发能力,每年发的文章或专利申请量,越来越接近美国。但是为什么并没有最后的产出呢?因为生物医药产品不是今天做一个研究或者设计一个软件,明天就可以上市场。医药产品的研发周期很长,平均要15-20年。同时我们的大学,缺乏美国大学科学、灵活、市场适应性强的技术转移机制,造成研究成果技术转移和转化研究的滞后。


这里还有一个监管的问题。在中国,就整个注册法规对创新药的影响来说,至少从时间成本上来看,这个过程可能占一半甚至更多。如果监管上不提高、不改善,我们还会继续落后,一定要意识到整个监管系统、研发系统、医保系统的重要性,这些系统也必须跟时间赛跑。我们做原创的时间周期很长、风险很大,最近也有引进国外临床阶段或者是批准上市的药物。不一定非要等专利过期,可以通过技术转让方式把临床做到一期、二期的药引进,这样中国研发可以跟国外同步,这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国也需要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生产合格的仿制药并不容易


鲁白


原创药专利过期以后,可以做成化学分子式一模一样的药,即仿制药。药物成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药的有效成分,还有一部分叫制剂,帮助药物消化传输到靶点。如果一个药吃进肠道,不消化马上排泄掉,尽管里面分子式一模一样,这个药是没用的;如果消化吸收了,但它在血液里面存在时间非常短,几分钟没了,药也是没用的;如果药能够消化吸收,在血液也有足够的强度,但到了靶点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分解掉了没有起到作用,这种药物同样是无效的。


李治中


完全合规的仿制药理论上要求生物等效性,其疗效、安全性、甚至是在体内的药物代谢都需要和原研药相同。但是在中国,很多的仿制药,质量上都没有达到美国仿制药的要求。很多仿制药的形状、剂量和原研药都不一样,因为仿制药对工艺有非常高的要求,某种角度上来说做仿制药并不比做原研药容易,做到完全一致很难。


朱恒鹏


关于仿制药,在中国,有的药企是可以达到仿制药的技术,但是很多企业不愿意生产高质量的药,因为高质量并不代表高利润,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专利保护创新还是抑制创新?


朱恒鹏


专利是保护创新还是抑制创新是存在争议的。印度靠强仿,但强仿是不尊重知识产权的,如果像印度那样强仿,对中国来说,是对创新的抑制还是发展?加拿大没有医药企业,不搞创新,没有研发成本,药品生产成本是很低,可以以1/3在美国的价格买到同一个美国药品。大家可能感觉加拿大的医保很到位,但是站在美国的角度,为什么美国议会禁止医保和药企谈判?所以,对中国来说,学印度学加拿大还是学美国?要不要研发?要不要做创新大国?如果中国不做医药创新,那是不是也可以不做软件创新、芯片创新?答案很难给出。


患者跟药企之间的矛盾如何调和?

陆勇


我是慢粒白血病患者,2008年生病以后我吃了两年诺华的格列卫。我们家以前是中产阶级,医药费加上治疗费、配对费用,每年需要35万。35万在2004年的无锡是什么概念?差不多买一套房子,我两年吃掉了70万(两套房子),压力很大。我的父亲2005年时退休还不到一年,就是为了帮我多挣点药钱,出差路上车祸去世了,到现在我父亲去世一直是我心头的痛,如果我没有生病我父亲可能还健康地活着,享受晚年生活。


我从患者角度看专利药的问题,我认为要尊重专利也要尊重生命。如果不尊重专利,医药公司会没有太多兴趣进行研发,对后面的患者也是不公平的。但是专利药讲究商业回报,怎么解决药价昂贵跟患者求生之间的问题?怎么调和患者和药企之间的矛盾?患者跟专业药企之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专业药企需要高额回报,患者需要吃得上自己承担得起的救命药。


我认为,有几种解决办法,首先是专利药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像印度一样由政府实行强仿,也就是强制许可。2001年的《多哈宣言》(《TRIPS与公共健康多哈宣言》)里规定只要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都是有这个权利的,这也是对知识产权的一个补充。


第二,加强仿制药的生产和管理也是一个解决办法。国内医保仿制药上市后,价格下来,解决了药的问题。比如格列卫2.4万,仿制之后是价格是4000元,进入医保后1000多元就可以拿到了。


第三,患者可以海外自购,只要是患者自己用的合理数量的购买都是合法的。2014年12月份也出了司法解释,朋友或亲属帮买也是可以的,但有一定数量限制。


第四,政府还是需要把更多种药物列入医保范围之内,这样更多患者能吃得起药。


第五,除了国家的基本医疗保险之外,商业保险也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特别是重疾保险,如果生病,一次性赔付很多钱。我2001年时买了2000元的重疾保险,最后生病赔付6.8万,当时只能买三盒格列卫。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想多买点保险,这也是一个解决的办法。


第六,社会公益。比如《我不是药神》片方给了我两千万,我把它成立一个公益基金,可以帮助更多的患者。


政府医保支出分配需要改革


杨大俊


首先中国财政的医保支出实际很大,约2万亿,对政府来说是很大的成本,但为什么没有用到刀刃上面?原因有政策落后、时间落后,还有分配问题。2万亿里面,比如像一般的生理盐水、葡萄糖和otc类药物(over the counter drugs), 也就是非常安全,不需要医生处方,又非常常用的药,比如说阿司匹林这类药在美国是医生绝对不会开,医保也不会保的药,老百姓都自己到药店里面去买,但这些都在我们的医保里面。所以,实际上这2万亿没有好好地花,大部分用在了普通的药里面。医保是基本的保障,葡萄糖也好,日常用的低价普药也好,是不是应该放入医保是值得讨论的。我们的医保用药目录调整周期较长,结果把10元、100元的普通药放到医保里,反而2万、3万救命的药进不了医保,这是需要改革的地方。


政府的支出只是补充,真正解决所有人使用创新药要靠商业医保。我从保险公司了解到,中国人买财产保险很积极,此外,由于政府强制要求车辆保险,中国的商业保险大部分是车保。但要民众选商业健康保险,第一,没有强制,第二,没有鼓励,第三,大部分人觉得自己不会得病,但是等他真正得病需要保险时为时已晚。


朱恒鹏


纳入医保的肿瘤药真正受益的是中产阶级,因为穷人还是买不起。事实上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如果需要,就算这个药不纳入医保,他们也会花钱买。所以现在是给中产阶级省钱,但是夺去的是低收入阶层救命的钱。针对这个问题,医保政策是可以差异化的,政府可以面向穷人医疗救助,针对穷人的医保甚至可以全部报销。而中产阶级则可以靠社会医保,商保可以满足差异化需求,这是差别对待的转换版。



高价进口药进医保是否必要?


顾晋


很多民众对进口药有一个误区,认为没有某种药的话病人就不能活下去。由于职业原因,我会接触到很多进口的分子靶向药物,但是我们发现很多新进口的药物的效果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有些进口的分子靶向药物进入到医保之后确实能救很多人,但医保也是有限的。最近有一些医生提出来,是不是所有的靶向或进口的专利药物都应该进入医保?首先,医保本身承担压力过大;其次,医保中高额的药物占比例太大,反而会影响百姓用药的公平。再打个比方,对于我们这个专业的医生来说,可能会遇到某种新药,它有一个令人鼓舞的临床实验结果,可以延长患者三个月的生命。但是三个月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短暂的一段时间,那么花去一生的积蓄维持这三个月到底值不值?作为医生我建议,民众对某些药物,比如只能延长很短时间的药物,应该理性选择。对于不可替代的救命药,希望政府在这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让这些病人能够从中获益。

 

能不能通过政府采购定价政策解决问题?  


陆勇


当时我吃格列卫,一个月2.4万,格列卫在美国价格2100美金,韩国9000多元,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最贵的。国家能不能做一些工作,去解决定价的问题。


顾晋


国家八部委联合在跟外企谈判,谈判目的之一就是降价。


朱恒鹏


如果政府和药企谈判的话,首先要考虑它纳不纳入医保。即便三万元钱的药谈到六千,砍价率已经很高,但纳入医保还是会占很大份额,因此很多医生会反对这些药纳入医保。当然站在病人的角度,肯定会有人希望这个药加入医保。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在支出总价不变的情况下,怎么去权衡采购的种类。此外,砍价还要考虑如何保护创新的问题。


鲁白


不能简单交给政府,也不能简单交给老百姓,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到这个事情当中来,议政、提建议,每个老百姓,医院也好、病人也好,从我做起,从现在就做起。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