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爱因斯坦:超级民科和FBI监控对象-深度-知识分子

你不知道的爱因斯坦:超级民科和FBI监控对象

2019/04/19
导读
专业八卦

2019年3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办了盛大的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活动。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的首任院长江晓原教授,独辟蹊径,从“专业八卦”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爱因斯坦和FBI之间的隐秘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加真实的爱因斯坦。

演讲 | 江晓原


在故事开头,我们先看看爱因斯坦在1895-1905年间为大家所熟悉的关键词:


“高考复习班”/害女同学婚前怀孕/大学毕业后就业不顺/伯尔尼专利局三级技术鉴定员/年薪3500法郎


其实这些话里面危言耸听的成分更多一些。


爱因斯坦的这十年

爱因斯坦第一次高考不顺利,没有考上,然后他又复习了一年,用我们的话说就是“高考复习班”。


念大学时(他上的那个学校现在我们认为是很好的学校,但在当时到底有多好也很难说,通常我们认为是还不错的学校),遇到了一位女同学,叫米列娃。


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的合照


米列娃出身非常好,但是脚有一点跛。很多人都说她非常聪明,有的人认为她甚至比爱因斯坦更加有才。他们两个在大学期间恋爱,这个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米列娃怀孕了,不得不回家把孩子生下来,这导致了米列娃没有拿毕业证书。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也不顺利,还是靠同学格罗斯曼的爸爸给他介绍工作,到伯尔尼专利局做三级技术鉴定员,刚开始年薪3500法郎。


格罗斯曼


不过爱因斯坦还好,良心不算非常坏,他后来和米列娃结婚了,米列娃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当然若干年后他们又闹离婚了。


爱因斯坦与“民科”

我为什么把爱因斯坦说成“民科”?民科这个词汇现在流行可能也就十多年吧,最初人们是指那些没有在科学机构供职同时又热衷于科学问题的人。


现在我们社会当中有两种类型的民科。一种类型是他自己确实没有在学术结构供职,但是又热衷于学术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他其实在科学机构供职,但是热衷的事情不是供职的领域。比如我以前认识一位著名的工程师,他在一个轻工业的厂上班,但是这个总工热衷于研究相对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总工对于相对论研究就变成了“民科”,因为这不是他的专业,并且没有受过专业训练。


民科有一个特点,不愿意接受科学的规范,当下主流科学界的一些规范很多民科是不愿意接受的。很多情况下是因为遵从这种规范需要严格的学术训练,而这样的事情恰恰是他们缺乏的。当然个别情况下这种不愿意接受现有主流规范的劲头有可能让他做出成就。


很多民科一直幻想自己可以做出这种成就,但是他们经常把自己想象成当代的伽利略、哥白尼,很少有人把自己想象成当代的爱因斯坦。其实他们真的要找一个民科偶像,我建议他们找爱因斯坦,因为爱因斯坦和那些人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比如在专利局做小职员(不算学术机构)。另外,他在“奇迹年”里面做出来的成就,和他不愿意接受主流科学界的那些规范有一定的关系。


爱因斯坦大学时代的照片


当然,我把爱因斯坦称为“民科”,是带着开玩笑的意思的,因为他有很多地方跟民科不一样。


第一,他的物理学训练是够的,基础物理在大学里面学得不错。


第二,他关心当代科学问题,所遵循的路径非常正。爱因斯坦还和几位年轻人组成了一个读书小组——奥林匹亚学院。现在《爱因斯坦全集》已经出来了,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这些年轻人读的什么书。他们既读那些古典的作品,也读当代的物理学论文,这些人读的书里面包括了研究物理学所需的那些东西。所以后来爱因斯坦表示这段生活让他很怀念,并且对1905年爱因斯坦的“奇迹”很有帮助。


我们从他的全集里面还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爱因斯坦早期和这些小伙伴们经常写信,他们在信里面讨论一些问题,那个信件里面也包括了他写给米列娃的信,跟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1905年他连着发了几篇文章,变成学术界的人之后,再看他的通信就变了。之前的那些小伙伴们都消失了,和他通信的人是闵克夫斯基等等名流。他通过一年的功夫发了几篇很好的文章,一下子变成学术界新星,马上结交的都是科学界最上层的人物。


这种非常罕见的变化恰恰是很多民科梦寐以求的,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这样。当然事实上除了爱因斯坦没有人做到过,所以这个跟当代的民科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


讲爱因斯坦奇迹年的资料不少,人们通常把两个奇迹年放在一起讲,一个是牛顿的奇迹年,一个是爱因斯坦的奇迹年,牛顿在剑桥那一年弄出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弄出了相对论。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两个奇迹年里有一点共同之处——他们都没有用纳税人的钱,没有要国家给他立项、资助。因为他们没有在学术机构任职,所以他们的研究都是自己业余爱好研究出来的,这一点跟民科也是比较接近的。


我觉得这个就是纯真年代的科学,这种科学不用纳税人的钱,是自己出于兴趣爱好研究的。如果我们这样看待奇迹年和民科,我觉得现在对民科持宽容态度是正确的,我也是一贯是这样主张的。如果民科申请国家课题,我们不让他通过,这个我同意,因为这是纳税人的钱,要严格评审,民科资质不够不给他是对的。但是某些私营老板有钱,愿意资助某些民科,我觉得让他资助好了,那不是我们国家的公款,没有问题。总的来说,对民科宽容是有好处的,因为他们研究一下也没有什么坏处。


爱因斯坦与FBI

下面转入更加八卦的地方。


爱因斯坦1933年开始流亡到美国,这一年正是希特勒得势的年头。他去了之后加入美国籍,但其实一直受到FBI的怀疑。到了1947年的时候,爱因斯坦在美国已经是社会名流,经常出席高端社交场合。有一次,他对当时波兰驻美国大使说:我以前认为美国是自由的,有很大的自由,现在看来这完全都是错误的,我和你现在的谈话肯定有人在录音,这个大厅里面已经装了窃听器。


FBI对爱因斯坦的监控文件


从1932年开始,FBI已经监控他了,所以我们看到的FBI对爱因斯坦的监控档案里持续的时间是1932-1955年,1955年是爱因斯坦去世。秘密档案有1427页,档案开始的那一年他还没有来美国。


监控包括哪些手段?监控他本人,还有我们平常在警匪电影里面看到的,包括窃听电话、偷拆他的信件、翻看垃圾筒里面的废纸、趁他不在跑到他办公室里查他的东西甚至到他住宅里面查。这些手段FBI对爱因斯坦都用过,跟电影里面一模一样。我们现在之所以知道FBI用这过这些手段,是因为档案解密了。当时,对爱因斯坦进行的每一次监控都是要写报告的,而这些报告都在档案里面记着,所以我们可以白纸黑字地看到FBI就是这么干的。


爱因斯坦和一起起草著名的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件的西拉德在一起。


很多人知道,曼哈顿计划最初就是爱因斯坦给罗斯福写信建议的,信是在其他物理学家的推动下写的。第一封信写了,罗斯福没有理他,又写了一封,引起了罗斯福注意。可能爱因斯坦的意思就是说德国人在造原子弹,这个武器让德国人先造出来的话,我们自由世界就落后,所以罗斯福启动了曼哈顿计划。


这个计划虽然因爱因斯坦的建议而启动,但他被排除之外,原因就是FBI对他的政审没有通过,害怕他泄密。后来到了1943年,海军让他当顾问,可能也没有发挥太多的作用,因为很快仗就打完了,他担任这个职务只有一年多一点。不过爱因斯坦在陆军方面不受信任,海军邀请他的时候,他还有一点开心,总算让他解气。总的来说,这件事情让爱因斯坦心里不愉快。


罗斯福夫人(左)


我们再来看监控爱因斯坦的高潮部分。1950年2月12日,冷战很厉害的时候,那一天爱因斯坦上了电视节目。电视节目是罗斯福的夫人主持的,名字非常暧昧,叫做“今夜和罗斯福夫人在一起”。爱因斯坦上节目讲到:核武器再这样发展下去要毁灭人类,所以我们应该控制……虽然曼哈顿计划是因他写信而起,但他后来看到广岛原子弹,尤其氢弹造出来以后的威力,就一直呼吁不要搞核武器。


那个电视节目在当时是比较火的,所以上了之后FBI的领导胡佛很恼火。胡佛和罗斯福夫人有仇,两个人相互指责。胡佛看了那个电视节目之后,就下定决心要进一步查爱因斯坦。胡佛花掉美国纳税人很多钱,不光派人在美国本地到处调查,跟踪爱因斯坦,还派人到欧洲去查。因为爱因斯坦有各种各样往来的人、各种关系,这些都要查,这样就花很多了钱,但查了很多年一直没有进展。直到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FBI的监控也结束了。


胡佛


这个事情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死了就不监控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间谍案都是在人死了之后才挖出来的。FBI为什么停了?因为在爱因斯坦去世前,胡佛已经打算停了。胡佛想想自己查了这么多年,从1932年开始,查到1955年,20多年了还没有查出东西,所以胡佛自己也有一点不想查了。

    

很长时间里这段监控故事并不为人所知,在档案解密之后人们才知道FBI原来是这样监控爱因斯坦的。随着档案的解密,很多研究者一拥而上研究这个事情,讲了很多故事。所以现在学术界已经知道了不少爱因斯坦被监控的故事。

    

我们往往采用比较狭隘的目光看待科学家,觉得讲科学伟人就是讲他们怎么在科学上做贡献,怎么励志,早先怎么刻苦。如果纯粹要对爱因斯坦进行全面的研究,进行社会学的研究,那监控这个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全面了解爱因斯坦非常重要!



《物理学的进化》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出版社推荐语世界科学史上普及科学思维的代表之作,作为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亲自科普相对论和量子论,无人可以替代。全书没有引用数学公式,文字通俗易懂、举例浅显,是一本影响了几代人的科普书籍。



文章头图及封图片来源:pixabay.com

文中插图均由中信出版集团提供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