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卢梭聊教育,如何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 | 历史-专栏-知识分子

和卢梭聊教育,如何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 | 历史

2016/06/27
导读
反封建、反人性禁锢和压抑的“自然教育观”。

和卢梭聊教育,如何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 微信图片_20180812011527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来源:theguardian.com


撰文 | 李天南

责编 | 叶水送


  


1712年6月28日,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艺术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出生于瑞士日内瓦,卢梭的母亲在生他时患产褥热去世,他的姑妈悉心照顾,从而救了他。然而,父亲的再婚让年幼的他不得不寄住在舅舅家。近乎无家可归的卢梭在童年时期所受到的束缚、遭遇的痛苦,对他后来的性格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到舅舅家后不久,卢梭就和表兄一起被送到牧师管理的寄宿学校。在那里,卢梭多次受到鞭打。有一次,女仆发现牧师的妹妹朗贝西耶(Lambercier)小姐的梳子坏了一边齿儿,当时在房间的人只有卢梭。于是大人们一致认定是卢梭破坏了梳子,将他责打了一顿。


之后,卢梭离开了寄宿学校,不久又成为日内瓦一名雕刻匠的学徒,那时的他才13岁。可见,他的童年并未更进一步地接受正式或高等的教育,而是一直处在压迫和屈从的环境下。“所谓人是环境的产物”,在做雕刻匠学徒时期,卢梭也常因为一些小过错而受到严厉专横的责罚。


渐渐地,卢梭在这种极度不自由的状态下性格变得胆小、内向、忧郁,还养成了懒惰、偷窃、欺诈等恶习。他把这些恶习认为是“逼着我去做那些被自己天性所歧视的罪行。”也许正是这流浪者般的不幸,让卢梭此后的一生都在为自由而活,为自由抗争。


1742年,卢梭搬到法国巴黎,结识了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伏尔泰(Voltaire)等著名思想家和学者,且成为启蒙运动的先驱之一,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巴黎,卢梭发表了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社会契约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其中流传甚广的一句。卢梭认为这样的自由权利,即使是再小的儿童也应该拥有。因此,他反对封建教育残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正如卢梭的名言:“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卢梭曾说,他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并非《社会契约论》,而是教育类小说体作品——《爱弥儿》。在《爱弥儿》中,卢梭尝试构建一个教育体系,使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描绘的“自然人”能够不被复杂的社会所扭曲,通过自然培养成为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童年痛苦的成长经历,一定程度形成了他的主要教育思想。在这本书中,卢梭提出了反封建、反人性禁锢和压抑的“自然教育观”,即对儿童的教育应根据人的“自然本性”来施教,让儿童自由发展。他认为,孩子在达到一定的年龄阶段时,必然会明白某些道理,这时再进行引导教育。所以,他反对强制灌输知识和死记硬背宗教信条,更是极度反对严酷的纪律和体罚。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封建旧教育制度造成了冲击,对现世的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卢梭在不少人眼中,也饱受争议,单说教育这一方面,虽然他提出了非常有意义的观点,但他和管家戴萊斯·雷瓦索所生的5个子女全都被他送去了育幼院。卢梭忏悔地解释,“自己自始至终不管在体能还是精神上都是个流浪者,所以无法冷静认真地照顾自己的孩子”。


人来自自然,归于自然,自然赋予人的本性和价值。抛开卢梭本人私生活的对错,我们在他身上仍能看到强大理性思想的光辉。1791年,卢梭逝世13周年,法国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为卢梭树立了雕像,以金字题词,尊称他为——“自由的奠基人”。


参考资料

  1. http://www.iep.utm.edu/rousseau/

  2. 威尔.杜兰 艾丽尔.杜兰(美). 卢梭时代(上下)(名人与时代)[M]. 东方出版社, 2007.

  3. 孟晖. 论卢梭《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 2010(3).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